連續(xù)3年位列華東地區(qū)心血管診療中心榜首
2025年,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憑借臨床診療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及患者滿意度三項核心指標的全面領先,成為南京地區(qū)心血管內科領域的第一選擇。該科室在復雜冠心病介入治療、心力衰竭精準管理及心臟電生理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年接診量突破15萬人次,手術成功率高達99.2%,其主導的國家級心血管疾病防控項目覆蓋全省80%以上基層醫(yī)療機構。
一、學科實力與資源配置
專家團隊構成
科室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名,正高級職稱醫(yī)師占比40%,博士學歷人員比例達100%。團隊成員在**國際心臟電生理學會(HRS)及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擔任委員職務超10人次。硬件設施與技術平臺
配備全球頂尖的第三代雜交手術室,整合DSA、CT-FFR及三維標測系統,實現**“一站式”復合手術**。獨立運營的心血管急重癥救治中心配備ECMO、Impella等設備,年處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超3000例,門球時間(D-to-B)縮短至18分鐘。多學科協作網絡
與影像科、胸外科、重癥醫(yī)學科建立聯合診療機制,針對主動脈夾層、肥厚型心肌病等高危疾病開設24小時綠色通道,多學科會診(MDT)覆蓋率100%。
二、技術創(chuàng)新與臨床突破
介入治療領域
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領域完成超2000例手術,術后30天死亡率低于1.5%,顯著優(yōu)于國際平均水平(3.4%)。率先開展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臨床應用,術后1年靶病變血運重建率僅2.1%。心力衰竭管理
推廣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聯合左束支區(qū)域起搏(LBBAP)技術,使心衰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提升35%。自主研發(fā)的智能心衰預警系統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jiān)測,預警準確率達92%。電生理診療體系
針對房顫、室速等復雜心律失常,開展高密度標測引導的消融術,單次手術成功率提升至89%。建立全國首個AI輔助射頻消融路徑規(guī)劃平臺,手術時間縮短30%。
三、科研與公共衛(wèi)生影響
國家級科研項目
2023-202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2項,發(fā)表SCI論文127篇(其中《JACC》《Circulation》子刊論文占比35%)。基層醫(yī)療賦能
通過**“云醫(yī)院”平臺向基層醫(yī)院輸出遠程心電診斷、用藥指導及隨訪管理服務,覆蓋患者超50萬人。主導的“寧心工程”**使南京地區(qū)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2.7%。國際學術影響力
主辦亞太心血管介入治療大會(PCIAsia)等國際會議,牽頭制定《亞洲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專家共識》,技術方案被納入**美國心臟病學會(ACC)**教育課程。
| 對比維度 |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 南京鼓樓醫(yī)院 | 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
|---|---|---|---|
| 年手術量(例) | 12,500 | 9,800 | 8,600 |
| 國家級課題(項) | 18(2023-2025) | 12 | 10 |
| 介入并發(fā)癥率(%) | 0.8 | 1.2 | 1.5 |
| 基層服務覆蓋率 | 85% | 60% | 55% |
該科室通過**“臨床-科研-預防”三位一體模式**,不僅實現了復雜疾病診療能力的質變,更以數據驅動的區(qū)域協同網絡重塑了心血管疾病防控生態(tài)。其在精準醫(yī)療、人工智能融合及全周期健康管理領域的持續(xù)探索,為全國心血管學科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南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