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規(guī)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學會心理調適等。
抑郁癥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疾病,廣西賀州在防范抑郁癥方面可從多個方面入手。以下為您詳細介紹相關防范措施:
一、個人層面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規(guī)律作息:每天盡量在相同時間入睡和起床,保證 7-9 小時的高質量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穩(wěn)定情緒、恢復精力,對預防抑郁癥至關重要。例如,晚上 11 點前上床睡覺,早上 7 點左右起床,長期堅持形成生物鐘。
- 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營養(yǎng)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魚類、堅果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Omega-3 脂肪酸等,有助于維持大腦正常功能和情緒穩(wěn)定。減少高糖、高脂肪、高鹽及加工食品的攝入,這類食物可能影響血糖、血脂,間接影響情緒。比如每周至少吃 2-3 次深海魚,每天保證 500 克蔬菜和 200 克水果的攝入。
- 適度運動:每周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或 75 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如跳繩、有氧操等。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多巴胺等神經遞質,改善心情、減輕壓力。也可適當進行力量訓練,如舉啞鈴、俯臥撐等,增強肌肉力量和身體素質。例如,每天下班后進行 30 分鐘的慢跑,周末進行一次 1 小時左右的游泳運動。
(二)心理調適
- 學習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慢慢地用鼻子吸氣,使腹部膨脹,感覺氣息充滿整個腹部,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氣,感受腹部逐漸收縮,重復多次。還有冥想,每天花 15-30 分鐘專注于呼吸或一個特定意象,排除雜念,緩解身心緊張。漸進性肌肉松弛也是不錯的方法,從頭到腳依次緊繃和放松身體各部位肌肉,感受肌肉緊張與放松的差異,減輕身體緊張感。
- 培養(yǎng)積極思維模式:遇到問題時,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待,多關注積極方面。比如把一次工作失誤看作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而不是一味自責。可以每天記錄三件讓自己感恩或開心的小事,強化積極思維。
- 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與家人、朋友保持密切溝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當遇到困難或負面情緒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建議。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參加興趣小組、社區(qū)活動、志愿者服務等,拓展社交圈子,增強歸屬感和社會支持。例如,每周安排一次與朋友的聚會,每月參加一次社區(qū)組織的公益活動。
(三)關注情緒變化
- 了解抑郁癥癥狀:熟悉抑郁癥常見表現(xiàn),如持續(xù)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快感缺失、自責自罪、睡眠障礙、食欲改變、疲勞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等。這樣能及時察覺自身或身邊人可能存在的問題。
- 定期自我評估:可通過一些簡單的自評量表,如 PHQ-9(患者健康問卷)等,定期對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評估。若發(fā)現(xiàn)評分較高或存在疑似癥狀,及時尋求專業(yè)幫助,如咨詢心理醫(yī)生或前往精神科就診。
二、社會層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普及
- 學校教育:賀州市各中小學應全面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系統(tǒng)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例如小學階段注重情緒認知與表達、人際交往技巧的培養(yǎng);中學階段增加青春期心理、壓力應對等內容。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主題班會等活動,邀請專家為學生和家長講解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防治知識。配備專業(yè)心理教師,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及時干預學生的心理問題。
- 社區(qū)宣傳:社區(qū)可通過宣傳欄、社區(qū)廣播、舉辦健康講座、發(fā)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抑郁癥相關知識,提高居民對抑郁癥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組織心理健康志愿者深入社區(qū),開展心理健康義診活動,為居民提供心理咨詢和初步評估。例如每個月在社區(qū)舉辦一次心理健康講座,每季度開展一次心理健康義診。
- 媒體傳播:賀州市的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絡媒體等應發(fā)揮傳播優(yōu)勢,制作、播出心理健康科普節(jié)目、文章、公益廣告等,傳播樂觀向上的生活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識。邀請本地心理專家參與媒體節(jié)目,解答觀眾、聽眾關于心理健康的疑問,提高公眾心理健康素養(yǎng)。
(二)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 醫(yī)療機構建設:以賀州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公立精神病專科醫(yī)院)為龍頭,加強全市精神衛(wèi)生服務機構建設。繼續(xù)加大對精神??漆t(yī)院的資金投入,改善醫(yī)療設施和條件。鼓勵縣級醫(yī)院加強精神科建設,提升縣域精神??漆t(yī)療服務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精神科醫(yī)師開辦精神專科診所,增加基層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目前,賀州市已有精神??拼参贿_ 750 張,精神科執(zhí)業(yè)醫(yī)師 48 名,應進一步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質量。
- 心理援助熱線:繼續(xù)完善心理咨詢專線,確保 24 小時暢通。安排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yī)護人員值班,為有心理困擾的市民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和幫助。對來電者進行分類管理,對高危人群及時進行干預和轉介。
- 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進一步加強以精神科醫(yī)生、護士、社會團體為主體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建設,聯(lián)合市紅十字會心理救援隊等社會力量,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各類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在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能夠迅速開展心理救援工作,降低事件對民眾心理的負面影響。
(三)關注重點人群
- 職業(yè)人群: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應重視員工心理健康,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實施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為員工提供心理健康宣傳、心理評估、教育培訓、咨詢輔導等服務。對處于特定時期(如工作任務緊張、面臨重大項目)、特定崗位(如高壓力崗位、輪班崗位)、經歷特殊突發(fā)事件(如工傷事故、裁員)的員工,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援助。例如,定期組織員工心理健康講座,為員工提供一對一心理咨詢服務。
- 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健康部門與教育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校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關注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心理健康,通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家訪、心理輔導等方式,給予他們更多關愛和支持。在高等院校積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劇表演、心理拓展訓練等。例如,賀州市教育部門要求各學校為留守兒童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檔案,定期跟蹤其心理狀況。
- 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衛(wèi)生健康部門聯(lián)合民政、婦聯(lián)、殘聯(lián)等部門,將這些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利用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基層老年協(xié)會、婦女之家、殘疾人康復機構等場所,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活動。通過培訓專兼職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會力量等途徑,為空巢、喪偶、失能、失智、留守兒童、婦女、兒童、殘疾人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悲傷撫慰、家庭關系調適等心理健康服務。例如,婦聯(lián)組織志愿者定期為單親母親提供心理支持和家庭關系指導服務。
- 特殊人群:健全政府、社會、家庭 “三位一體” 的幫扶體系,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社區(qū)矯正人員、社會吸毒人員、易肇事肇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人群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消除社會對特殊人群的歧視,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衛(wèi)生健康部門積極配合綜治、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門,關注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預和治療服務。
預防抑郁癥需要個人從生活方式、心理調適等方面做起,同時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服務體系、關注重點人群,通過多方面措施降低抑郁癥的發(fā)生風險,維護公眾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