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3.3%。
小孩手上有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表現(xiàn)為手部皮膚出現(xiàn)紅斑、水皰、鱗屑、瘙癢,嚴重時可發(fā)生皸裂 。其發(fā)生與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密切相關,使得外界刺激物或過敏原更容易侵入皮膚,引發(fā)炎癥反應 。多種因素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包括接觸化學刺激物(如肥皂、清潔劑)、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對特定物質過敏)、以及特應性皮炎在手部的表現(xiàn)等 。該病具有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影響兒童的生活質量。
一、 主要病因與類型 濕疹的發(fā)生是遺傳易感性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皮膚屏障受損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增加,對外界刺激物和過敏原的防御能力下降 。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ICD) 這是手部濕疹最常見的類型,由頻繁或長時間接觸物理或化學刺激物引起,如水、肥皂、洗滌劑、消毒劑等 。這些物質直接損傷皮膚屏障,引發(fā)炎癥 。此類型并非免疫反應,任何人均可發(fā)生,接觸頻率和強度是關鍵。
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此類型屬于Ⅳ型超敏反應,當過敏原(如鎳、香料、防腐劑、橡膠添加劑)穿過受損的皮膚屏障,被免疫細胞識別后,會引發(fā)特異性的免疫反應 。特點是具有致敏性,即初次接觸后需要一段時間致敏,再次接觸才會發(fā)病。
特應性皮炎相關手部濕疹 對于有特應性皮炎病史的兒童,手部是常見的受累部位,表現(xiàn)為慢性瘙癢、紅斑、干燥和皸裂 。這與遺傳性皮膚屏障缺陷(如聚絲蛋白基因突變)和免疫失調有關 。
以下表格對比了手部濕疹的幾種主要類型:
特征 |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ICD) | 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ACD) | 特應性皮炎相關手部濕疹 |
|---|---|---|---|
主要病因 | 物理/化學刺激物(水、清潔劑) | 過敏原(鎳、香料) | 遺傳性皮膚屏障缺陷、免疫失調 |
發(fā)病機制 | 細胞毒作用,直接損傷皮膚 | Ⅳ型超敏反應,免疫介導 | 屏障缺陷與免疫異常 |
接觸史 | 與刺激物接觸頻率/強度直接相關 | 需致敏過程,再次接觸誘發(fā) | 通常有特應性皮炎、過敏或哮喘家族史 |
皮損特點 | 常見于手背,邊界可能不清,干燥、皸裂為主 | 邊界常較清晰,可有水皰、滲出 | 瘙癢劇烈,紅斑、鱗屑、皸裂,常對稱 |
好發(fā)部位 | 手指、手背 | 接觸過敏原的具體部位 | 手背、手指側緣,常對稱 |
二、 臨床管理與護理 有效管理手部濕疹需要綜合治療,核心在于修復皮膚屏障和控制炎癥。
基礎護理與回避誘因 避免接觸已知的刺激物和過敏原是首要措施 。建議使用溫和的無皂清潔劑洗手,并用溫水沖洗 。洗手后,應用毛巾輕輕拍干,避免用力摩擦,然后立即涂抹保濕霜 。
外用藥物治療外用糖皮質激素是控制急性炎癥的主要藥物 。對于頑固性病例,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也是選擇之一。新型小分子藥物如JAK抑制劑在治療難治性手部濕疹中顯示出潛力,但仍需更多證據(jù) 。
強化保濕 規(guī)律、足量地使用保濕霜是治療的基石,能有效修復皮膚屏障,減少水分流失 。應選擇無香精、無酒精的保濕霜,成分如凡士林、神經酰胺、尿素等有助于修復 。每日至少涂抹3-5次,尤其在洗手后。
小孩手部濕疹是一種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引發(f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患病率在5.2%至13.3%之間 。其發(fā)生與刺激性接觸性皮炎、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及特應性皮炎等多種因素相關。治療的關鍵在于識別并回避刺激物和過敏原,堅持使用溫和清潔方式和強化保濕護理以修復皮膚屏障,并在醫(y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外用藥物控制炎癥,從而有效緩解癥狀,減少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