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人起濕疹,需警惕病情反復、皮膚感染、用藥安全、基礎疾病影響、心理問題等方面。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癥,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臨床上急性期皮損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yōu)橹?,易反復發(fā)作。高齡老人由于身體機能衰退,起濕疹后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病情變化
- 濕疹類型轉變:濕疹有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高齡老人的濕疹可能從最初的急性期,如出現紅斑、丘疹、水皰,伴有滲出,逐漸發(fā)展為亞急性期,紅腫及滲出減輕,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皰疹,皮損呈暗紅色,可有少許鱗屑及輕度浸潤。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終發(fā)展為慢性濕疹,皮膚會出現浸潤性暗紅斑,有丘疹、抓痕及鱗屑,局部皮膚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例如,起初老人手部可能只是出現一些小水皰、紅斑,伴有瘙癢,若處理不當,數周后可能就會發(fā)展為皮膚粗糙、增厚,苔蘚樣變明顯。
- 癥狀加重:老人皮膚本身較為干燥、脆弱,濕疹發(fā)作時瘙癢感往往更為劇烈。持續(xù)的搔抓可能導致皮膚破損面積擴大,原本局限在手部或足部的濕疹,可能會蔓延至手臂、小腿等部位,甚至全身。比如,開始只是小腿部位有小塊濕疹,因老人夜間不自覺搔抓,一段時間后,大腿、腰部等部位也陸續(xù)出現濕疹癥狀。
- 復發(fā)頻率增加:相較于年輕人,高齡老人身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弱,濕疹更容易復發(fā)。一些輕微的刺激,如天氣變化、接觸少量過敏原,都可能引發(fā)濕疹再次發(fā)作。以季節(jié)交替時為例,很多高齡老人的濕疹會在春秋季節(jié)頻繁復發(fā)。
二、皮膚感染風險
- 細菌感染:高齡老人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弱,濕疹導致皮膚破損后,細菌更容易侵入。常見的如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感染,皮膚破損處會出現膿皰、膿痂,周圍皮膚紅腫加劇,炎癥范圍擴大。比如,老人濕疹部位搔抓破潰后,很快出現黃色膿性分泌物,周邊皮膚變得更紅、腫、熱、痛。
- 真菌感染:在皮膚潮濕、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真菌容易滋生。像足部濕疹,若長期處于潮濕狀態(tài),很可能繼發(fā)足癬,表現為皮膚出現水皰、脫屑,伴有劇烈瘙癢,且邊界相對清晰。
- 病毒感染:當老人濕疹病情嚴重、身體抵抗力極度下降時,可能會合并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形成嚴重的皰疹性濕疹,皮膚會出現成簇的水皰,疼痛明顯,愈合后可能會留下疤痕。
三、基礎疾病的關聯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皮膚的含糖量增加,有利于細菌生長,且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和神經功能可能受到影響,導致皮膚抵抗力下降,濕疹發(fā)生的概率增加,且病情往往更難控制。血糖波動還會使?jié)裾铕W感加劇,形成惡性循環(huán)。例如,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濕疹發(fā)作后,即使積極治療,愈合速度也明顯慢于血糖正常的老人,且容易反復。
- 心血管疾病: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一些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影響皮膚的代謝。心血管疾病導致的血液循環(huán)不暢,會使皮膚營養(yǎng)供應不足,也增加了濕疹的發(fā)病風險和治療難度。比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長期服用降壓藥、抗凝藥的老人,濕疹治療效果可能較差。
- 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無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還是減退,都會影響人體的代謝功能,皮膚的新陳代謝也會受到牽連,可能導致皮膚干燥、瘙癢,進而誘發(fā)或加重濕疹。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老人,皮膚常干燥粗糙,更容易出現濕疹,且濕疹癥狀可能更為頑固。
- 惡性腫瘤:某些血液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有時可能伴隨皮膚濕疹樣的改變。如果高齡老人的濕疹經治療后效果不佳、反復發(fā)作或伴有其他異常癥狀,如發(fā)熱、體重下降、乏力等,應及時就醫(yī),進行全面的檢查以排除潛在的惡性腫瘤。
四、用藥安全
- 藥物相互作用:高齡老人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如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等。治療濕疹的藥物,如外用的糖皮質激素、口服的抗組胺藥等,可能與這些基礎疾病的治療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或增加不良反應。例如,抗組胺藥與某些降壓藥合用,可能會增強降壓效果,導致老人血壓過低。
- 藥物不良反應:老人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衰退,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能力減弱。使用治療濕疹的藥物時,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如外用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面積使用,可能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引起血糖升高、骨質疏松等全身性不良反應;口服抗組胺藥可能導致老人嗜睡、頭暈,增加跌倒風險。
- 正確用藥方法:高齡老人可能因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等原因,難以準確按照醫(yī)囑使用藥物。比如,外用藥物涂抹的劑量、頻率掌握不好,該一天涂抹三次的,可能只涂了一次;口服藥物可能忘記按時服用,或自行增減藥量,這些都可能影響濕疹的治療效果。
五、生活護理
- 皮膚護理:
- 清潔方面:洗澡不宜過于頻繁,水溫不宜過高,一般 37℃ - 40℃較為適宜,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沐浴露,應選擇溫和、無香料的清潔產品。例如,一周洗澡 2 - 3 次即可,洗澡時間控制在 10 - 15 分鐘。
- 保濕方面:洗澡后應及時涂抹保濕霜,保持皮膚濕潤,可選擇含有凡士林、甘油、神經酰胺等成分的保濕產品,每天涂抹 2 - 3 次,尤其是濕疹部位及皮膚干燥處。
- 飲食調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膩、海鮮、酒類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濕疹瘙癢癥狀。應增加富含維生素 C、維生素 E、鋅等營養(yǎng)素的食物攝入,如新鮮蔬菜、水果、堅果等,有助于皮膚的修復。例如,多吃橙子、獼猴桃、西蘭花、核桃等。
- 居住環(huán)境:保持居住環(huán)境清潔、干燥,定期打掃房間,減少灰塵、塵螨、花粉等過敏原。室內溫度控制在 22℃ - 25℃,濕度保持在 40% - 60%,可使用加濕器或除濕器進行調節(jié)。例如,南方潮濕地區(qū),在梅雨季節(jié)可適當使用除濕器降低室內濕度。
- 穿著選擇:盡量選擇寬松、柔軟的棉質衣物,避免穿緊身、粗糙的化纖衣物,減少對皮膚的摩擦。要勤換洗衣物,保持衣物清潔。
六、心理狀態(tài)
- 焦慮與抑郁:濕疹帶來的瘙癢不適,尤其是夜間瘙癢會嚴重影響老人的睡眠質量,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老人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而且濕疹反復發(fā)作,治療周期較長,也會使老人對治療失去信心,加重心理負擔。
- 心理狀態(tài)對病情的影響:負面的心理狀態(tài)會進一步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免疫系統(tǒng),導致濕疹病情加重或難以愈合。例如,長期焦慮的老人,濕疹瘙癢感可能更強烈,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高齡老人起濕疹需要從多方面加以警惕。在病情變化、皮膚感染、基礎疾病關聯、用藥安全、生活護理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都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以促進濕疹的康復,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