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個月
肩袖損傷康復需結合損傷程度、患者體質及康復方案制定個性化計劃,通過系統性物理治療、運動干預及必要醫(yī)療手段,多數患者可在3-6個月內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
一、康復評估與分期
臨床評估
通過肩關節(jié)活動度測試(如外展、外旋角度測量)、肌力評估(如空罐試驗)及疼痛評分(VAS量表)確定損傷等級。
影像學檢查(超聲、MRI)明確肌腱撕裂范圍及炎癥程度。
康復分期
分期 目標 干預措施 急性期(0-2周) 控制炎癥、緩解疼痛 冷敷、非甾體抗炎藥、肩關節(jié)制動 修復期(3-12周) 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肌力 漸進式肩關節(jié)活動訓練、低阻力抗阻訓練 功能強化期(13周后) 提升運動表現、預防復發(fā) 高強度抗阻訓練、動態(tài)穩(wěn)定性練習
二、核心康復手段
物理治療
超聲波治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肌腱修復。
電刺激療法: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緩解肌肉萎縮。
運動療法
鐘擺運動:俯身前屈肩關節(jié),利用重力進行被動活動。
彈力帶訓練:逐步增加外旋、外展抗阻強度,強化岡上肌、岡下肌。
手術干預
適用于完全撕裂或保守治療無效者,術后需配合6-12周結構化康復訓練。
三、家庭康復與預防
日常注意事項
避免提重物、過度上舉等誘發(fā)疼痛的動作。
使用熱敷緩解晨起僵硬,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
復發(fā)風險控制
定期進行肩袖肌群力量測試(如外旋肌力對比),維持雙側肌力平衡。
運動前動態(tài)拉伸肩關節(jié),運動后冰敷預防慢性炎癥。
肩袖損傷康復需醫(yī)患協同,通過科學評估、分階段干預及長期功能維護,可顯著提升康復效率并降低復發(fā)風險。濰坊地區(qū)康復科結合傳統手法與現代技術,為患者提供多維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