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分鐘
拔罐是一種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通過在體表形成負壓,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旨在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效果 。其潛在益處包括緩解慢性疼痛(尤其是脊柱區(qū)域)、輔助治療帶狀皰疹和尋常痤瘡等 ,可能有助于改善高血壓、哮喘相關的呼吸道癥狀及頭痛 ,并能促進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炎癥的吸收 。拔罐也存在風險,如導致皮膚損傷、增加感染風險,對特定人群(如皮膚破損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孕婦等)存在禁忌 。正確操作和識別禁忌癥是確保安全的關鍵。
一、拔罐的主要益處
- 緩解疼痛與改善功能拔罐療法常用于緩解各種疼痛,特別是肌肉骨骼疼痛。其產生的負壓作用可能通過機械刺激影響壓力疼痛閾值,并可能促進內啡肽的釋放,從而減輕痛感 。研究表明,拔罐有助于緩解慢性疼痛,尤其是在背部和頸部 。
- 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與組織修復拔罐造成的局部瘀血能顯著改善皮膚和深層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 。這種增強的血流可以帶來更多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帶走代謝廢物,有助于消腫止痛,并可能加速慢性創(chuàng)面的愈合過程 。負壓可能有助于釋放結締組織粘連 。
- 調節(jié)免疫與抗炎作用 現代研究提示,拔罐可能對免疫系統(tǒng)有調節(jié)作用 ,并可能通過影響抗炎與促炎癥代謝組來發(fā)揮抗炎效應 。這解釋了其在輔助治療如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等炎癥性疾病中的應用 。
二、拔罐的潛在風險與壞處
- 皮膚相關不良反應 這是最常見的風險。拔罐后通常會在皮膚上留下圓形瘀斑,這是正?,F象 。但操作不當或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皮膚損傷,如起水泡 ,甚至造成皮膚破損 。這些破損若處理不當,會增加感染風險 。
- 特定人群的禁忌與加重風險 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拔罐。存在明確的禁忌人群,包括皮膚過敏、潰瘍、水腫者 ;有自發(fā)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如血友病、紫癜等 ;孕婦(尤其腰骶部、腹部);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體質極度虛弱者 。對這些人群進行拔罐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引發(fā)危險。
- 操作與時機不當的風險 操作部位和時機的選擇至關重要。在心臟、大血管分布部位或骨骼突出處不宜拔罐 。在過饑、過飽或醉酒狀態(tài)下也不宜進行 。拔罐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建議5-15分鐘,過久易起水泡 。拔罐后應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
下表總結了拔罐療法的主要方面:
對比項 | 益處 (Benefits) | 風險與壞處 (Risks & Drawbacks) |
|---|---|---|
主要作用 | 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 | 導致局部皮膚損傷(瘀斑、水泡) |
生理效應 | 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可能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 ,影響壓力疼痛閾值 | 增加感染風險,尤其在皮膚破損時 |
適用病癥 | 緩解慢性疼痛(背痛等),輔助治療帶狀皰疹、痤瘡 | 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如高血壓危象(若操作不當) |
禁忌人群 | 無特定禁忌(指健康人群) | 皮膚破損/感染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孕婦、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體質極度虛弱者 |
操作要點 | 時間約10-15分鐘,注意消毒 | 時間過長易起水泡,部位不當有風險 |
拔罐作為一種傳統(tǒng)療法,其緩解疼痛和改善局部循環(huán)的潛在益處受到一定關注,尤其在治療慢性疼痛方面 。其帶來的皮膚損傷風險和對特定禁忌人群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 。為了最大化其益處并最小化風險,應在了解其作用機制和禁忌癥的基礎上,由專業(yè)人士進行操作,并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范,如控制留罐時間、做好消毒等 。公眾在嘗試前應充分評估自身健康狀況,避免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