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5%-25%的接種者可能出現低熱(37.3℃-38.5℃),通常持續(xù)1-2天自行緩解。
接種疫苗后出現發(fā)熱是常見的免疫反應,多數情況下無需特殊處理。若體溫超過38.5℃或伴有其他嚴重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以下是針對不同情況的詳細指導:
一、發(fā)熱的原因與分類
正常免疫反應
疫苗激活免疫系統時,可能釋放致熱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導致體溫升高。
常見疫苗發(fā)熱概率對比:
疫苗類型 發(fā)熱概率(1-3天內) 平均持續(xù)時間 新冠疫苗 15%-25% 1-2天 流感疫苗 5%-10% 1天 乙肝疫苗 1%-5% <1天
異常反應識別
需警惕的情況:體溫持續(xù)>39℃超過3天,或伴隨皮疹、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
二、居家處理措施
體溫監(jiān)測
- 每4小時測量一次,記錄變化趨勢。
- 推薦工具:電子體溫計(腋下測量更準)。
物理降溫
- 用溫水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
- 避免酒精擦拭(可能刺激皮膚)。
藥物使用
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臨時退熱,但需注意:
藥物 適用年齡 最大劑量/日 禁忌癥 對乙酰氨基酚 ≥3月齡 4次 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布洛芬 ≥6月齡 3次 消化道潰瘍患者禁用
三、何時需要就醫(yī)
緊急情況
- 體溫>40℃且不退,或出現驚厥、嘔吐。
- 新鄉(xiāng)市發(fā)熱門診名單可通過“豫事辦”APP查詢。
慢性病患者
如糖尿病、心臟病患者,建議即使低熱也咨詢醫(yī)生。
接種后發(fā)熱多數是一過性反應,保持觀察、合理應對即可。若癥狀超出預期,務必依托專業(yè)醫(yī)療資源進行評估,避免自行判斷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