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中樞性疼痛(CPSP)是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約為11%-46%。
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是指卒中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導致的疼痛,通常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的疼痛,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復進程。在云南普洱康復科,針對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康復治療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方法。
一、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評估與診斷
疼痛評估工具:
-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通過讓患者在一條10厘米的直線上標記疼痛的程度,以評估疼痛的強度。
- 數(shù)字評分法(NRS):讓患者用0-10的數(shù)字來描述疼痛的程度,0表示無痛,10表示最劇烈的疼痛。
- McGill疼痛問卷(MPQ):包括疼痛的強度、性質、部位、持續(xù)時間等方面的評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況。
診斷標準:
- 疼痛部位與卒中部位相關:疼痛通常發(fā)生在卒中部位的同側,且與神經損傷的區(qū)域相符合。
- 疼痛性質多樣:可表現(xiàn)為燒灼樣、刺痛樣、電擊樣等不同的疼痛性質。
- 疼痛持續(xù)時間較長:通常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且難以緩解。
二、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康復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
- 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等,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同時對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抗驚厥藥:如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可以減少神經興奮性,從而緩解疼痛。
- 鎮(zhèn)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以減輕疼痛的強度,但對中樞性疼痛的療效有限。
| 藥物類別 | 代表藥物 | 作用機制 | 優(yōu)點 | 缺點 |
|---|---|---|---|---|
| 抗抑郁藥 | 阿米替林 | 抑制神經遞質的再攝取 | 改善情緒,緩解疼痛 | 副作用較多,如口干、便秘等 |
| 抗驚厥藥 | 加巴噴丁 | 減少神經興奮性 | 對神經性疼痛療效較好 | 可能引起頭暈、嗜睡等副作用 |
| 鎮(zhèn)痛藥 | 對乙酰氨基酚 |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 起效快,副作用較少 | 對中樞性疼痛療效有限 |
物理治療: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通過在疼痛部位施加低頻電刺激,可以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緩解疼痛。
- 磁療:利用磁場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況,從而緩解疼痛。
- 超聲波治療:通過超聲波的機械效應和熱效應,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和炎癥吸收,從而緩解疼痛。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通過改變患者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 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等,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焦慮和緊張情緒,從而緩解疼痛。
- 音樂療法:通過聆聽音樂,可以幫助患者放松身心,轉移注意力,從而緩解疼痛。
三、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預防與護理
預防措施:
- 早期康復訓練:在卒中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減少疼痛的發(fā)生。
- 避免過度活動:在康復過程中,應避免過度活動和勞累,以免加重神經損傷和疼痛。
-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對預防和緩解疼痛都非常重要。
護理要點:
- 疼痛監(jiān)測:定期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舒適護理:保持患者的舒適體位,避免壓迫和摩擦疼痛部位。
- 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屬介紹疼痛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疼痛。
通過綜合運用上述評估、治療和預防措施,云南普洱康復科在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康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