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60%-80%的骨折患者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10%-30%可能發(fā)展為慢性疼痛。
骨折術后疼痛是康復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涉及生理、心理及康復干預等多重因素??茖W管理疼痛不僅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還可加速功能恢復,降低并發(fā)癥風險。
一、疼痛類型與機制
急性疼痛
- 發(fā)生時間:術后48小時內達高峰,持續(xù)1-2周。
- 原因:手術創(chuàng)傷、炎癥反應及神經刺激。
- 特點:銳痛、搏動性疼痛,活動時加重。
慢性疼痛
- 定義:持續(xù)超過3個月,與組織愈合周期不符。
- 誘因:神經損傷、瘢痕粘連或心理因素(如焦慮)。
| 對比項 | 急性疼痛 | 慢性疼痛 |
|---|---|---|
| 持續(xù)時間 | 短期(<3個月) | 長期(≥3個月) |
| 治療重點 | 藥物控制、制動 | 綜合康復、心理干預 |
| 常見人群 | 所有術后患者 | 高齡、合并慢性病者 |
二、康復干預措施
物理治療
- 冷熱敷:急性期冰敷(48小時內),后期熱敷促進血液循環(huán)。
- 電療:低頻電刺激緩解肌肉痙攣,TENS(經皮電刺激)鎮(zhèn)痛。
運動療法
- 早期活動:術后1周內開始非負重訓練(如踝泵運動)。
- 漸進計劃:6-8周后逐步增加抗阻訓練,預防關節(jié)僵硬。
| 康復階段 | 目標 | 推薦項目 |
|---|---|---|
| 0-2周 | 減輕腫脹、鎮(zhèn)痛 | 冰敷、被動關節(jié)活動 |
| 2-6周 | 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 | 主動-輔助訓練、水療 |
| 6周后 | 增強肌力與功能 | 負重訓練、平衡練習 |
三、藥物與非藥物管理
藥物選擇
- 一線用藥: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
- 嚴重疼痛:短期阿片類藥物(需嚴格監(jiān)測成癮性)。
心理支持
- 認知行為療法:糾正患者對疼痛的災難化認知。
- 團體康復:通過病友交流減輕孤獨感。
骨折術后疼痛的管理需個體化、多學科協(xié)作。早期干預可顯著降低慢性疼痛風險,而患者依從性與康復計劃的科學性同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