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青春期男性和85%的女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痤瘡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及瘢痕為特征,好發(fā)于面頰、額部、下頜及胸背部,各年齡段人群均可患病,尤其多見于15~30歲青年男女。關注痤瘡需從病因機制、癥狀分級、科學治療、日常調護及心理影響等多維度綜合管理,以減少皮損加重及瘢痕形成風險。
一、痤瘡的核心定義與流行病學特征
定義
痤瘡是由于雄激素誘導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繁殖及炎癥反應引發(fā)的慢性皮膚病,中醫(yī)稱“肺風粉刺”,俗稱“青春痘”。高發(fā)人群與部位
- 多發(fā)于15~30歲青年男女,部分可持續(xù)至35歲以上。
- 好發(fā)于皮脂腺密集區(qū)域:面頰、額部、下頜為主,其次為前胸、后背及肩胛部,呈對稱性分布。
二、痤瘡的病因與誘發(fā)因素
四大核心病因
- 皮脂分泌過多:雄激素(如睪酮)刺激皮脂腺增生,皮脂成分中蠟酯增加、亞油酸減少,導致毛囊堵塞。
- 毛囊角化異常:角質細胞堆積形成微粉刺,堵塞毛孔,皮脂排出障礙。
- 細菌感染:痤瘡丙酸桿菌分解皮脂產生游離脂肪酸,誘發(fā)炎癥反應。
- 炎癥反應:免疫細胞浸潤導致丘疹、膿皰、結節(jié)等皮損,長期炎癥破壞真皮層形成瘢痕。
常見誘發(fā)因素
- 內分泌因素:青春期激素波動、女性月經前期、多囊卵巢綜合征。
- 生活習慣:高糖飲食、乳制品攝入、熬夜、精神壓力大。
- 外部刺激:油性化妝品、礦物油接觸、高溫環(huán)境(如廚房、戴頭盔)。
- 藥物與遺傳: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雄激素類藥物;家族遺傳傾向者風險更高。
三、痤瘡的臨床表現與分級
典型皮損類型
- 粉刺:白頭粉刺(閉合性,白色丘疹)、黑頭粉刺(開放性,氧化變黑)。
- 炎性皮損:紅色丘疹、頂端膿皰;嚴重時形成暗紅色結節(jié)(堅硬疼痛)、囊腫(含膿液,易留瘢痕)。
- 后遺癥:炎癥后色素沉著、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
臨床分級標準(3度4級)
分級 嚴重程度 皮損表現 治療優(yōu)先級 1級 輕度 僅有粉刺 外用藥物為主 2級 中度 粉刺+炎性丘疹 外用+口服抗生素 3級 中度 粉刺+丘疹+膿皰 系統(tǒng)藥物+物理治療 4級 重度 結節(jié)、囊腫、瘢痕 異維A酸+綜合干預
四、痤瘡的鑒別診斷
需與以下疾病區(qū)分,避免誤診:
- 玫瑰痤瘡:多見于30~50歲,以鼻部為中心,伴毛細血管擴張、鼻贅,無粉刺。
- 職業(yè)性痤瘡:接觸礦物油、鹵素化合物者,皮損累及手背、前臂,無黑頭粉刺。
- 顏面播散性粟粒狼瘡:淡紅色結節(jié),玻片按壓呈“蘋果醬色”,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
五、科學治療方案
1. 基礎治療
- 皮膚清潔:每日用溫水+溫和潔面產品清洗1~2次,避免過度清潔。
- 護膚品選擇:無油配方、非致粉刺性產品,避免厚重粉底、油脂類面霜。
2. 藥物治療
|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常用藥物/手段 | 注意事項 |
|---|---|---|---|
| 外用藥物 | 1~2級痤瘡 | 阿達帕林凝膠(粉刺)、過氧苯甲酰(抗菌)、克林霉素凝膠(消炎) | 避免日光暴曬,可能干燥脫皮 |
| 口服藥物 | 3~4級痤瘡 | 多西環(huán)素(抗生素)、異維A酸軟膠囊(減少皮脂)、螺內酯(抗雄激素) | 異維A酸需避孕,定期查肝功能 |
| 物理治療 | 中重度或瘢痕修復 | 紅藍光(殺菌抗炎)、果酸換膚(改善角化)、CO?點陣激光(瘢痕) | 治療后嚴格防曬 |
3. 特殊類型痤瘡處理
- 聚合性痤瘡:聯合口服異維A酸+皮損內注射糖皮質激素。
- 月經前痤瘡:月經前1周外用壬二酸或口服短效避孕藥調節(jié)激素。
六、日常調護與預防
飲食管理
- 限制高糖食物(蛋糕、奶茶)、高脂飲食(油炸食品)及脫脂牛奶攝入;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魚、蔬菜(如菠菜、西蘭花)及全谷物。
- 推薦食療:綠豆百合粥(清熱)、銀耳蓮子羹(滋陰)。
生活習慣
- 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23點前入睡);適度運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促進代謝。
- 避免擠壓皮損,防止感染擴散及瘢痕形成;選擇寬松透氣衣物,減少摩擦刺激。
心理調節(jié)
痤瘡可導致自卑、焦慮,需正視疾病,通過運動、社交或專業(yè)心理咨詢緩解壓力,必要時尋求醫(yī)生幫助。
痤瘡的防治需結合醫(yī)學干預與長期管理,早期識別輕度皮損并規(guī)范處理,可有效減少瘢痕及心理影響?;颊邞鶕陨砬闆r選擇合適治療方案,堅持科學護膚與健康生活方式,多數可在青春期后逐漸緩解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