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患者可以吃豬肉,但要注意適量,并選擇合適的部位與烹飪方式。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與皮脂腺分泌旺盛、馬拉色菌感染、免疫因素、飲食等有關(guān)。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對人體健康有益。適量食用豬肉可以為脂溢性皮炎患者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不過,由于脂溢性皮炎患者要控制油脂攝入,在食用豬肉時有諸多講究。
一、選擇合適的豬肉部位
- 優(yōu)先選瘦肉:如豬里脊、豬腿肉等,其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以每 100 克豬里脊肉為例,脂肪含量約為 7.9 克,而豬五花肉的脂肪含量可高達 30.8 克 。過多攝入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可能會加重皮脂腺的分泌,導致皮膚更加油膩,不利于脂溢性皮炎的恢復?;颊邞噙x擇瘦肉部分,減少肥肉的攝取。
- 避免食用豬皮和肥肉:豬皮和肥肉的脂肪含量極高。豬皮中脂肪含量可達 22.7 克 / 100 克,肥肉的脂肪含量更是高達 88.6 克 / 100 克。這些高脂肪的豬肉部位,會顯著增加人體的油脂攝入,促使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進而加重脂溢性皮炎的癥狀,如皮膚油膩、脫屑、瘙癢等。
二、采用適宜的烹飪方式
- 推薦煮、蒸、燉:這幾種烹飪方式較為清淡,能最大程度減少額外油脂的添加。例如清蒸排骨,在保留豬肉營養(yǎng)的不會增加過多的油脂。煮豬肉時,還可以撇去表面的浮油,進一步降低脂肪含量。以煮豬肉為例,煮好后去除浮油,其脂肪攝入量可比油炸豬肉減少約 80%。
- 避免油炸、油煎、烤制:油炸、油煎和烤制的烹飪方式會使豬肉吸收大量油脂,并且在高溫烹飪過程中,還可能產(chǎn)生一些有害物質(zhì),如丙烯酰胺等。像油炸豬排,經(jīng)過油炸后,其脂肪含量大幅增加,每 100 克油炸豬排的脂肪含量可能從原本豬肉的 15 克左右增加至 30 - 40 克,不僅加重身體的油脂負擔,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加重脂溢性皮炎病情。
對于脂溢性皮炎患者而言,適量食用豬肉對健康有益,但在選擇豬肉部位和烹飪方式上需格外注意。應多選擇瘦肉,采用煮、蒸、燉等清淡的烹飪方法,避免食用豬皮、肥肉以及油炸、油煎、烤制的豬肉制品。患者還應保持飲食均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膚清潔,規(guī)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悅,以促進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