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地區(qū)的骨科康復旨在幫助因骨骼、關節(jié)或肌肉問題導致功能障礙的患者恢復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其涵蓋多種治療手段,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手法治療、康復輔具應用等,并且會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
一、評估與診斷
在西藏昌都進行骨科康復時,精準的評估與診斷是關鍵的第一步。
- 病史詢問:詳細了解患者受傷或發(fā)病的全過程,比如骨折患者受傷時的具體情形,是如何摔倒、受到何種外力撞擊等;對于關節(jié)疾病患者,要了解癥狀從出現到現在的發(fā)展變化,像疼痛是逐漸加重還是間歇性發(fā)作,是否有過緩解以及緩解的方式等。還要掌握患者既往的健康狀況,例如是否患過其他重大疾病,有無長期用藥史等。
- 體格檢查:對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度進行仔細檢查,以膝關節(jié)為例,查看其屈伸的最大角度,與正常標準范圍進行對比。評估肌肉力量,可通過讓患者進行特定的肌肉收縮動作,如手臂的抬舉、腿部的伸展,感受肌肉力量的強弱。檢查感覺功能,用不同質地的物品輕觸患者皮膚,詢問其感覺,判斷是否存在感覺減退或異常敏感區(qū)域。測試平衡能力,讓患者進行閉眼單腳站立等簡單動作,觀察其維持平衡的時間和穩(wěn)定性 。
- 影像學檢查:借助 X 光檢查,能清晰看到骨骼的形態(tài),發(fā)現是否存在骨折、骨質增生等問題。例如在診斷四肢骨折時,X 光可直觀呈現骨折的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CT 檢查則能提供更詳細的骨骼內部結構信息,對于一些復雜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CT 能幫助醫(yī)生更準確地制定治療方案。MRI 檢查在評估軟組織方面優(yōu)勢顯著,像判斷肌肉、肌腱、韌帶是否損傷以及損傷的程度,在診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撕裂時經常使用。
二、治療方法
- 保守治療
- 藥物治療:醫(yī)生會依據患者病情開具合適藥物。當患者疼痛較為明顯時,可能會使用消炎鎮(zhèn)痛藥,如布洛芬等,來減輕疼痛癥狀。對于肌肉緊張的患者,會給予肌肉松弛劑,幫助放松緊張的肌肉。若涉及神經損傷,營養(yǎng)神經藥物如甲鈷胺等可促進神經的修復和再生。
- 物理治療:熱療如采用紅外線燈照射,能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緩解疼痛與肌肉痙攣,常用于慢性損傷或疼痛的康復治療。冷療在急性損傷早期,如崴腳后的 72 小時內,用冰袋冷敷可有效減輕腫脹和疼痛。電療包含低頻電療、中頻電療等多種類型,能緩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例如,中頻電療可通過刺激神經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炎癥。光療中的紫外線治療具有消炎作用,激光治療則可用于促進傷口愈合、緩解疼痛 。
- 運動療法: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至關重要,對于骨折后長期固定的患者,通過主動或被動運動,如使用關節(jié)活動訓練器,逐步增加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防止關節(jié)攣縮。肌力訓練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等長收縮訓練可在關節(jié)不產生運動的情況下增強肌肉力量,比如讓患者在膝關節(jié)伸直狀態(tài)下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等張收縮訓練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關節(jié)運動,如使用啞鈴進行手臂肌肉力量訓練;等速收縮訓練則利用專門的等速訓練設備,在特定速度下進行肌肉力量訓練。耐力訓練可通過讓患者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在康復后期進行慢走、騎自行車等,提高肌肉的持久力和心肺功能。平衡與協(xié)調訓練,例如讓患者在平衡板上進行站立和移動練習,改善身體的平衡和協(xié)調能力,降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跌倒風險 。
- 手法治療:關節(jié)松動術由專業(yè)康復治療師操作,通過特定的手法作用于關節(jié),調整關節(jié)的位置,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同時還能緩解疼痛,常用于治療肩周炎、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等疾病。軟組織松解術針對緊張的肌肉、肌腱和筋膜進行處理,采用按摩、拉伸等手法,減輕肌肉的緊張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緩解疼痛和改善功能,對治療頸肩腰腿痛有較好效果 。
- 康復輔具:根據患者需求提供相應輔具。對于下肢骨折或關節(jié)疾病患者,拐杖、手杖、助行器可幫助其恢復行走功能,減輕受傷部位的負重,提高行動能力。支具和矯形器在骨科康復中應用廣泛,如膝關節(jié)支具可為膝關節(jié)提供支撐和穩(wěn)定,有助于膝關節(jié)損傷患者的康復;脊柱矯形器可用于矯正脊柱畸形,改善患者的體態(tài)和脊柱功能 。
- 手術治療后的康復
- 早期階段:在患者接受骨科手術后的早期,主要關注傷口護理,確保傷口清潔,防止感染。正確擺放肢體位置,例如下肢手術后,常將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進行被動活動,由康復治療師或家屬幫助患者進行關節(jié)的小范圍活動,防止關節(jié)粘連 。
- 后期階段:隨著傷口逐漸愈合,開始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從簡單的關節(jié)主動活動,如握拳、伸指等手部關節(jié)活動,到逐漸增加肢體的負重訓練,如骨折患者在達到一定愈合程度后,借助拐杖進行部分負重行走練習。進行功能訓練,根據手術部位和患者恢復情況,設計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如上肢骨折術后進行手功能訓練,包括抓握、拿捏等動作練習,以恢復手部的精細功能 。
- 康復教育
- 疾病知識傳授:向患者和家屬講解骨科疾病的病因,如大骨節(jié)病的發(fā)病可能與當地的飲水、糧食等因素有關;介紹預防措施,像如何通過保持正確的姿勢、合理運動來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生。告知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例如骨折患者在康復期間不能過早負重,以免影響骨折愈合 。
- 生活指導:指導患者養(yǎng)成正確的姿勢,無論是站立、坐姿還是行走,都要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曲度,減輕脊柱和關節(jié)的壓力。教授正確的運動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制定合適的運動計劃,如骨關節(jié)炎患者適合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像游泳、散步等。提醒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合理飲食,增加鈣、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
- 定期隨訪
- 跟蹤康復進展:醫(yī)生定期對患者進行復查,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手段,評估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的恢復情況、肌肉力量的增強程度、平衡功能的改善狀況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情況等。例如,通過測量患者膝關節(jié)的屈伸角度,與上次隨訪時的數據進行對比,判斷康復訓練的效果 。
- 調整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康復進展,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果發(fā)現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某一部位的肌肉力量恢復較慢,醫(yī)生可能會調整運動療法的強度和方式,增加針對性的訓練項目;若發(fā)現患者在使用康復輔具過程中出現不適,會對輔具進行調整或更換 。
西藏昌都的骨科康復是一個系統(tǒng)且個性化的過程,通過全面的評估診斷、多樣化的治療方法、科學的康復教育以及定期隨訪,幫助患者緩解骨科疾病帶來的疼痛,逐步恢復身體功能,重新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