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康復主要針對心臟、肺臟及其相關的呼吸肌群、四肢肌肉等部位。心肺康復是針對心肺疾病導致的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功能障礙所采取的綜合措施,旨在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健康,重返社會。
一、心臟相關部位
心臟是心肺康復的核心關注部位。
- 心肌: 對于心肌梗死患者,康復訓練有助于受損心肌的修復和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通過合理的運動,如逐漸增加強度的有氧運動,可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提高心臟的泵血功能。例如,在康復早期,患者可能從每天 5 - 10 分鐘的慢走開始,隨著身體適應,逐漸增加到 30 分鐘左右的快走或慢跑。
- 心臟血管: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影響心肌供血。心肺康復中的運動訓練可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恢復,改善血管彈性,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危險因素的康復措施,也有助于延緩血管病變的進展。
二、肺臟相關部位
肺臟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在心肺康復中占據(jù)關鍵地位。
- 肺泡: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等肺部疾病會導致肺泡結構破壞,氣體交換功能受損??祻陀柧氈械暮粑柧?,如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可改善肺泡通氣,增加氣體交換效率,緩解呼吸困難癥狀。以縮唇呼吸為例,患者通過縮唇緩慢呼氣,可延緩呼氣氣流,防止小氣道過早塌陷,從而促進肺泡內(nèi)氣體排出。
- 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會引起支氣管痙攣、炎癥,導致氣道狹窄。在康復過程中,除了藥物治療,呼吸訓練和適當?shù)挠醒踹\動可增強支氣管的自凈能力和防御功能,減少氣道炎癥發(fā)作次數(shù)。例如,定期進行有氧運動,能提高身體的整體免疫力,減輕支氣管對過敏原等刺激的反應。
三、呼吸肌群
呼吸肌群的功能狀態(tài)對呼吸效率至關重要。
- 膈肌:作為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帶動胸廓運動,實現(xiàn)呼吸過程。針對膈肌的訓練,如膈肌起搏、腹式呼吸訓練等,可增強膈肌力量,提高肺通氣量。腹式呼吸訓練時,患者通過有意識地使腹部隆起和收縮,引導膈肌運動,長期堅持能顯著改善呼吸功能。
- 肋間肌:肋間肌協(xié)助膈肌完成呼吸動作,在呼吸康復中,通過特定的呼吸體操、呼吸肌鍛煉器等訓練方法,可增強肋間肌的力量和協(xié)調(diào)性,改善胸廓的運動幅度,進而提升呼吸效率。
四、四肢肌肉
四肢肌肉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其功能改善能減輕心肺負擔。
- 下肢肌肉:對于長期臥床或心肺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如下肢肌肉力量不足,會影響行走能力和身體活動耐力。康復訓練中的下肢力量訓練,如使用下肢康復機器人進行訓練、進行腿部屈伸練習等,可增強下肢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同時也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心臟負擔。
- 上肢肌肉:上肢的活動同樣需要心肺功能的支持,增強上肢肌肉力量,如進行簡單的手臂舉啞鈴練習、拉彈力帶等,可提高上肢的運動耐力,使患者在進行日常活動,如穿衣、洗漱時更加輕松,減少因上肢活動導致的呼吸急促等不適癥狀。
心肺康復圍繞心臟、肺臟及其關聯(lián)的呼吸肌群、四肢肌肉等部位展開,通過綜合、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改善各部位功能,最終提升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讓患者更好地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