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4個村(社區(qū))心理服務工作室、631所學校心理輔導室、8000余名基層心理服務人才
四川綿陽通過構建全人群覆蓋、全流程干預、全社會協同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降低中度焦慮發(fā)生率。其核心路徑包括完善政策保障、強化服務網絡、聚焦重點人群干預、推動醫(yī)教家校社聯動及加強科研支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治理模式。
一、政策與體系建設:筑牢制度基礎
立法與標準先行
出臺國內首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管理辦法》,明確基層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將心理健康納入市域社會治理考核。建立心理輔導員三級認證制度,培養(yǎng)專兼職人才1.2萬余名,覆蓋社區(qū)、學校、企業(yè)等場景。財政保障機制
2023-2025年累計投入超1.2億元,用于心理服務陣地建設、人才培訓及重點項目實施。其中涪城區(qū)2025年心理健康育心工程單列預算168萬元,支持學生心理測評與教師培訓;江油市投入40萬元建設智能心理健康平臺,實現數據動態(tài)監(jiān)測。
二、服務網絡覆蓋:構建全域支持體系
基層陣地全覆蓋
建成2064個村(社區(qū))心理服務工作室,配備沙盤室、情緒宣泄區(qū)等功能區(qū),提供免費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及危機干預。依托“網格員+心理輔導員”模式,建立“七幫一”個案化解機制,2024年累計干預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心理相關案例3200余起。專業(yè)機構支撐
100%專科醫(yī)院、53.5%二級以上綜合醫(yī)院設立精神(心理)門診,四川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綿陽三院) 牽頭組建48人專家團隊,開展“醫(yī)-校-家”三位一體干預。開通全國統(tǒng)一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12356,2025年3月運行以來接聽來電超1.2萬通,高危事件干預成功率達92%。
三、重點人群干預:精準施策降低風險
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
- 學校層面:全市516所中小學100%建成標準化心理輔導室,配備專職教師60人、兼職教師900余人,實施“一生一冊”心理健康臺賬管理。每年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全覆蓋,對篩查出的中度焦慮學生采取“五維一體”關愛責任制(校長-班主任-心理教師-家長-醫(yī)生協同)。
- 特色項目:實施“一路心光”工程,通過遠程咨詢平臺為偏遠地區(qū)學生提供服務;高考季開通“情緒護航熱線”,2025年服務考生及家長超5萬人次。
職業(yè)人群與特殊群體關懷
- 企業(yè)員工:建成22家示范性“職工心靈驛站”,長虹、九洲等企業(yè)推行EAP(員工援助計劃),開展壓力管理工作坊及彈性工作制試點,30-50歲職工焦慮癥狀檢出率較2022年下降18%。
- 弱勢群體:針對留守兒童、社區(qū)矯正對象等開展“心沐計劃”“黃絲帶”項目,2024年為2000余名困境兒童提供心理疏導,社矯對象再犯罪率降低至0.8%。
| 人群類別 | 干預措施 | 2024年成效數據 |
|---|---|---|
| 青少年 | 年度心理健康測評+危機干預綠色通道 | 中度焦慮檢出率同比下降9.2% |
| 企業(yè)職工 | EAP服務+文體活動 | 工作壓力自評得分降低12.5分 |
| 社區(qū)老年人 | 記憶訓練小組+家庭支持計劃 | 孤獨感量表得分下降23% |
四、醫(yī)教家校社聯動:凝聚協同合力
跨部門協作機制
建立“衛(wèi)健-教育-政法-民政”聯席會議制度,推廣“信訪+心理服務”模式,2024年通過心理干預化解信訪積案47件。公安與心理援助熱線聯動建立“110青少年危機干預專席”,35分鐘內響應處置自殺、自傷等高風險警情,2025年成功挽救生命案例39起。科研與實踐融合
依托四川綿陽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與研究中心,每年立項心理健康課題20項(重點項目資助8000元/項),研發(fā)《焦慮情緒管理》等科普讀本5部。西南科技大學等高校組建千名志愿者隊伍,開展社區(qū)“心理科普進萬家”活動年均超500場。
通過系統(tǒng)化政策保障、全域化服務網絡、精準化人群干預及多元化協同機制,綿陽正逐步構建“預防-篩查-干預-康復”全鏈條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未來需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專業(yè)化水平、擴大數字化平臺覆蓋,并加強重點人群長效跟蹤,持續(xù)降低中度焦慮發(fā)生率,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