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可克達拉市通過政府主導、家校協(xié)同、社會聯動的綜合模式,構建了青少年預防網癮的立體化防護體系,覆蓋全市26.4萬人口,青少年網絡依賴率同比下降18.7%。
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師市合一的現代化城市,新疆可克達拉將預防網癮納入社會治理重點工程。依托伊犁河谷的地理優(yōu)勢與兵團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活力,該市形成了以政策引導為基礎、家庭教育為核心、公共服務為支撐的防控網絡,有效遏制了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的蔓延。
一、政府主導的防控機制建設
- 政策法規(guī)保障:出臺《未成年人網絡行為管理條例》,明確每日上網時長分級管控標準(小學≤1小時/天,中學≤2小時/天),并建立全市統(tǒng)一的網絡行為監(jiān)測平臺。文化執(zhí)法部門聯合通信運營商,對游戲、直播等平臺實施實名認證+時段限制雙軌管理。
- 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在全市7個團場設立青少年網絡素養(yǎng)教育基地,提供VR沉浸式教育、網絡風險模擬等體驗課程。衛(wèi)健系統(tǒng)推行心理健康篩查進校園,每學期為3.2萬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評估并建立動態(tài)檔案。
- 科技賦能治理:運用大數據分析青少年上網行為特征,在61所中小學部署智能終端管控設備,實現校內網絡使用實時預警-干預-反饋閉環(huán)(見下表)。
| 防控技術對比項 | 校內智能管控系統(tǒng) | 家庭監(jiān)護平臺 |
|---|---|---|
| 覆蓋場景 | 教學區(qū)/宿舍網絡 | 家庭路由器 |
| 核心功能 | 時段屏蔽、內容過濾 | 使用時長統(tǒng)計 |
| 預警機制 | 即時推送班主任 | 家長手機提醒 |
| 數據維度 | 37項行為指標分析 | 8項基礎數據 |
二、家庭教育的深度參與
- 親子互動強化:推行"每日30分鐘家庭時光"計劃,通過親子共讀、戶外運動等活動替代屏幕時間。社區(qū)定期開展家長培訓,教授契約式管理法(如簽訂上網協(xié)議)和替代性興趣培養(yǎng)技巧。
- 硬件環(huán)境改造:建議家庭將電腦置于客廳等公共區(qū)域,并為1.2萬戶家庭免費安裝綠色上網過濾軟件。針對留守兒童群體,團場連隊建立"網絡監(jiān)護人"制度,由教師、社工提供定向幫扶。
三、學校與社會協(xié)同育人
- 課程體系重構: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校本課程,開發(fā)《數字化生存指南》等教材,包含網絡安全、信息甄別等6大模塊。在14所試點學校推行"無屏日"實踐,每周三禁止攜帶智能設備入校。
- 社會資源整合:與鎮(zhèn)江援疆醫(yī)療團隊合作開設網絡成癮門診,提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服務;聯合科技小院開展"田野課堂",組織青少年參與玉米高產試驗等實踐項目,年參與量突破8000人次。
新疆可克達拉的實踐表明,預防網癮需要制度剛性與人文關懷的平衡。通過構建政策引領-科技支撐-情感聯結的防護網絡,這座兵團城市正為青少年營造更健康的成長生態(tài),其經驗對邊疆地區(qū)社會治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