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及奶制品、雞蛋、小麥制品、堅果類、海鮮類
嬰幼兒的肚子區(qū)域皮膚嬌嫩,且常因衣物摩擦、口水或奶漬刺激而處于潮濕狀態(tài),是濕疹的好發(fā)部位。當孩子屬于過敏體質時,攝入某些易致敏的食物會誘發(fā)或加重濕疹癥狀,因此識別并避免過量攝入這些食物對控制病情至關重要。
一、 濕疹的成因與飲食關聯(lián)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尤其在嬰幼兒中高發(fā)。其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遺傳、免疫、環(huán)境和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多方面因素。其中,食物過敏是誘發(fā)或加重嬰幼兒濕疹的重要誘因之一。
- 濕疹的皮膚表現(xiàn)與易發(fā)部位
嬰幼兒濕疹常表現(xiàn)為皮膚干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和結痂,伴有劇烈瘙癢。肚子作為軀干部位,因衣物覆蓋、汗液積聚及清潔不便,容易成為濕疹的“重災區(qū)”。面部、頭皮、四肢伸側也是常見部位。
- 食物過敏在濕疹中的作用機制
攝入的某些食物蛋白可作為過敏原,通過腸道進入體內,激活免疫系統(tǒng)產生特異性IgE抗體,引發(fā)I型超敏反應,導致皮膚出現(xiàn)炎癥反應。對于腸道屏障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的嬰幼兒,大分子食物蛋白更易透過腸壁,增加致敏風險。
- 濕疹與特應性皮炎的關系
臨床上,多數(shù)嬰幼兒濕疹屬于特應性皮炎范疇,這是一種與遺傳過敏體質相關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加?strong>特應性皮炎的兒童,未來發(fā)生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顯著增高,形成“過敏進程”。
二、 需警惕的易致敏食物
以下食物是嬰幼兒常見的過敏原,家長應特別注意控制攝入量,尤其是在濕疹發(fā)作期。
- 牛奶及奶制品
牛奶蛋白是嬰幼兒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一。包括鮮牛奶、奶粉、奶酪、酸奶、黃油等均可能引發(fā)過敏反應。部分嬰兒對牛奶蛋白高度敏感,甚至母乳喂養(yǎng)期間,母親攝入牛奶也可能通過乳汁影響嬰兒。
- 雞蛋
雞蛋中的卵白蛋白和卵類粘蛋白是主要致敏成分。雞蛋常存在于蛋糕、餅干、面包等多種加工食品中,家長需仔細閱讀食品標簽。
- 小麥制品
小麥中的麩質(面筋蛋白)可能引起過敏或不耐受。常見的小麥制品包括面條、饅頭、面包、餅干等。需注意區(qū)分小麥過敏與乳糜瀉(一種自身免疫性疾?。?/p>
- 堅果類
花生、杏仁、核桃等堅果是強致敏食物,尤其花生過敏常較嚴重且持久。由于堅果常作為零食或添加在糕點中,需警惕意外攝入。
- 海鮮類
魚、蝦、蟹、貝類等海鮮富含異種蛋白,易引發(fā)過敏。嬰幼兒首次嘗試海鮮時應少量并密切觀察反應。
以下表格對比了五種常見致敏食物的特點:
| 食物類別 | 常見形式 | 主要致敏蛋白 | 高風險年齡段 | 是否常見加工食品成分 |
|---|---|---|---|---|
| 牛奶及奶制品 | 鮮奶、奶粉、奶酪、酸奶 | 酪蛋白、乳清蛋白 | 0-3歲 | 是,廣泛存在于冰淇淋、蛋糕等 |
| 雞蛋 | 雞蛋、蛋液、蛋粉 | 卵白蛋白、卵類粘蛋白 | 0-5歲 | 是,烘焙食品、面食中常見 |
| 小麥制品 | 面條、面包、餅干 | 麥谷蛋白、麥膠蛋白 | 0-2歲 | 是,絕大多數(shù)面食均含小麥 |
| 堅果類 | 花生、杏仁、核桃 | Ara h 2 (花生)、Ara h 6等 | 所有年齡,尤以幼兒為重 | 是,糖果、巧克力、醬料中可能添加 |
| 海鮮類 | 魚、蝦、蟹、貝類 | 原肌球蛋白(如Pen a 1) | 1歲以上 | 是,調味品、湯料中可能含有 |
三、 家庭管理與飲食調整策略
- 記錄飲食日記
家長應詳細記錄孩子每日攝入的食物種類和數(shù)量,以及濕疹癥狀的變化,有助于識別可疑致敏食物。
- 遵循醫(yī)生指導進行食物回避
切勿自行長期嚴格限制飲食,以免影響嬰幼兒營養(yǎng)攝入和生長發(fā)育。應在兒科醫(yī)生或過敏??漆t(yī)生指導下,通過皮膚點刺試驗、血清特異性IgE檢測或食物激發(fā)試驗明確過敏原。
- 逐步引入輔食
添加輔食時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樣的原則,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觀察3-5天無不良反應后再添加另一種。
嬰幼兒濕疹的管理需要綜合施策,飲食控制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家長應理性看待食物過敏與濕疹的關系,既不過度恐慌,也不掉以輕心,通過科學的觀察和專業(yè)的指導,幫助孩子有效控制癥狀,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