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傷后應立即停止活動、局部冷敷、臥床休息,并在48小時后及時就醫(yī)進行專業(yè)評估與康復治療。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因突然的扭轉或負重而發(fā)生的急性損傷,常導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在西藏山南等高海拔地區(qū),由于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肌肉易處于緊張狀態(tài),加之部分勞動強度較大,急性腰扭傷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若處理不當,可能發(fā)展為慢性腰痛,因此科學、規(guī)范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
一、 急性腰扭傷的病理機制與臨床表現
急性腰扭傷多因腰部在無準備狀態(tài)下突然扭轉、彎腰提重物或姿勢不良引發(fā),導致腰背部肌肉(如豎脊?。㈨g帶或小關節(jié)囊急性拉傷或微小撕裂。損傷后局部出現炎癥反應,釋放大量致痛物質,引發(fā)疼痛與肌肉痙攣,形成“疼痛-痙攣-疼痛”惡性循環(huán)。
常見損傷部位
主要涉及腰背部的淺層與深層肌肉、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及腰椎小關節(jié)。其中,豎脊肌和多裂肌因承擔主要穩(wěn)定功能,最易受損。典型臨床表現
- 突發(fā)性腰痛,多為鈍痛或刺痛,活動時加劇
- 腰部活動受限,尤其前屈、側彎和旋轉困難
- 局部肌肉緊張或痙攣,可觸及條索狀硬結
- 無下肢放射痛或麻木,若出現則需警惕腰椎間盤突出
診斷要點
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如直腿抬高試驗、腰椎活動度評估)可基本確診。影像學檢查(如X線、MRI)主要用于排除骨折、椎間盤突出等器質性病變。
二、 西藏山南地區(qū)康復治療的特色與流程
在西藏山南,康復科結合現代康復醫(yī)學與藏醫(yī)特色療法,形成了一套針對急性腰扭傷的階梯式康復方案,注重緩解疼痛、恢復功能、預防復發(fā)。
急性期處理(傷后24-72小時)
遵循“PRICE”原則: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在山南地區(qū),因氣候寒冷,冰敷需注意避免凍傷,可采用冷敷袋間歇冷敷(每次15-20分鐘,每日3-4次)。處理階段 推薦措施 禁忌事項 急性期(0-72h) 臥床休息、冷敷、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熱敷、按摩、劇烈活動 亞急性期(3-7天) 熱敷、輕柔牽伸、核心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劇烈扭轉、負重 恢復期(1-3周) 物理因子治療、漸進性功能訓練、姿勢矯正 過早恢復重體力勞動 物理因子治療
康復科常用以下手段緩解疼痛與炎癥:- 低頻脈沖電刺激:抑制疼痛信號傳導,緩解肌肉痙攣
- 超短波治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炎癥吸收
- 紅外線照射:改善組織代謝,減輕疼痛
運動康復訓練
在疼痛緩解后逐步開展,重點在于恢復腰椎穩(wěn)定性與柔韌性。- 核心肌群激活:如腹橫肌、多裂肌的等長收縮訓練
- 柔韌性訓練:輕柔的腰背部牽伸,如貓牛式、仰臥抱膝
- 功能訓練:逐步恢復日常活動模式,糾正不良姿勢
三、 藏醫(yī)康復療法的協同應用
西藏山南康復科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將藏醫(yī)外治法融入現代康復體系,提升療效。
藏藥敷療
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藏藥(如五味麝香丸研末調敷),配合熱療促進藥物滲透,有效緩解局部疼痛與腫脹。金針療法
通過特定穴位(如腎俞、大腸俞、委中)的針刺,調節(jié)經絡氣血,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循環(huán)。藥浴與熏蒸
采用藏藥“五味甘露散”進行局部熏蒸或藥浴,溫通經絡,適用于亞急性期及恢復期患者,有助于預防慢性化。療法類型 作用機制 適用階段 注意事項 藏藥外敷 活血止痛、消腫散結 急性后期至恢復期 皮膚破損禁用 金針療法 疏通經絡、解痙止痛 亞急性期 需專業(yè)醫(yī)師操作 藥浴熏蒸 溫經通絡、扶正祛邪 恢復期 飯后1小時內避免
科學、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不僅能快速緩解急性腰扭傷帶來的疼痛與功能障礙,更能通過針對性的訓練與干預,重建腰椎穩(wěn)定性,降低復發(fā)風險。在西藏山南地區(qū),現代康復技術與藏醫(yī)特色療法的有機結合,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的治療選擇,顯著提升了康復效率與生活質量。患者應樹立正確的康復觀念,積極配合治療,逐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