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通常在術后即刻至數(shù)周內較為明顯,多數(shù)患者在 1-3 個月內疼痛會逐漸緩解,少數(shù)患者可能持續(xù) 3-6 個月甚至更久。
河北石家莊康復科針對關節(jié)置換術后痛,會從疼痛原因、評估方法以及緩解手段等多方面進行處理。關節(jié)置換術雖能有效改善關節(jié)功能,但術后疼痛較為常見。這不僅影響患者康復進程,還對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相關內容。
一、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的常見原因
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原因多樣,可大致分為手術相關、恢復過程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方面。
- 手術相關因素
- 手術操作:手術過程中對周圍組織如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的損傷,會引發(fā)疼痛。例如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對髖部周圍肌肉的剝離,術后就可能因肌肉損傷而疼痛。骨骼截骨操作也會帶來疼痛,截骨面的愈合需要時間,在此期間會產生痛感。假體植入位置不當是一個關鍵問題,若假體安放角度偏差或位置不準確,會改變關節(jié)正常力學結構,導致關節(jié)受力不均,從而引起疼痛。
- 神經損傷:手術中可能不慎損傷周圍神經,如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可能損傷隱神經等。神經受損后,會出現(xiàn)感覺異常,表現(xiàn)為局部刺痛、麻木等疼痛癥狀。
- 恢復過程因素
- 炎癥反應:手術創(chuàng)傷會誘發(fā)機體的炎癥反應,這是身體對創(chuàng)傷的正常防御機制。創(chuàng)傷部位會釋放如前列腺素、緩激肽等致痛物質,導致疼痛。通常在術后早期,這種炎癥性疼痛較為明顯。
- 感染:雖然關節(jié)置換手術在嚴格無菌條件下進行,但仍存在感染風險。感染可能由術中器械消毒不徹底、術后傷口護理不當?shù)纫?。感染一旦發(fā)生,會導致炎癥反應加劇,疼痛程度明顯加重,同時可能伴有發(fā)熱、傷口紅腫滲液等癥狀。
- 軟組織粘連:術后關節(jié)制動時間過長,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可能發(fā)生粘連。例如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若患者長時間不活動,膝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可能粘連在一起,限制關節(jié)正常活動,活動時就會因軟組織牽拉而產生疼痛。
- 患者自身因素
- 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疼痛閾值較低的患者,術后感受到的疼痛可能更為強烈。例如,同樣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有的患者能較好耐受疼痛,而有的患者則覺得疼痛難以忍受。
- 心理因素: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會影響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心理負擔重的患者,往往會放大疼痛感覺。比如患者對手術效果過度擔憂,會導致精神緊張,從而使疼痛閾值降低,感覺疼痛更劇烈。
二、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的評估方法
準確評估疼痛,對制定有效的緩解方案至關重要。臨床常用以下方法評估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
-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這是一種簡單直觀的評估方法。在紙上畫一條 10 厘米長的直線,一端標為 0,表示無痛;另一端標為 10,表示最劇烈的疼痛。讓患者根據(jù)自己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線上相應位置做標記,醫(yī)生根據(jù)標記位置對應的數(shù)值來判斷疼痛程度。如患者標記在 5 的位置,說明其疼痛程度為中度。
- 數(shù)字評分法(NRS):患者用 0 - 10 這 11 個數(shù)字來描述疼痛程度,0 代表無痛,1 - 3 為輕度疼痛(有輕微疼痛,不影響睡眠),4 - 6 為中度疼痛(疼痛明顯,影響睡眠),7 - 10 為重度疼痛(疼痛劇烈,難以入睡或睡眠中痛醒)。例如患者描述疼痛為 7 分,即處于重度疼痛狀態(tài)。
- 面部表情疼痛評分法(FPS - R):該方法適用于兒童或無法準確表達的患者。通過展示 6 種不同面部表情的圖片,從微笑(代表無痛)到哭泣(代表最痛),讓患者選擇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表情,以此評估疼痛。
三、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的緩解方法
針對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河北石家莊康復科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緩解。
- 藥物治療
- 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等,通過抑制體內炎癥介質的合成,減輕炎癥反應,從而緩解疼痛。適用于輕至中度疼痛患者。例如布洛芬,一般每次用量 0.3 - 0.6 克,每日 3 - 4 次。但長期使用可能有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胃痛等。
- 阿片類藥物:對于中至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羥考酮等。這類藥物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阿片受體,發(fā)揮強大的鎮(zhèn)痛作用。不過,阿片類藥物有一定成癮性,且可能引起便秘、頭暈、嗜睡等副作用,需嚴格遵醫(yī)囑使用。
- 局部麻醉藥:通過局部浸潤或神經阻滯方式使用,如在手術切口周圍注射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藥,可直接阻斷神經傳導,減輕切口部位疼痛。
- 物理治療
- 冷敷與熱敷:術后 48 小時內,可采用冷敷,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手術部位,每次 15 - 20 分鐘,每 2 - 3 小時一次。冷敷能收縮血管,減少局部出血和腫脹,從而緩解疼痛。術后 48 小時后,可改為熱敷,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每次 15 - 20 分鐘,每日 3 - 4 次。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炎癥吸收,減輕疼痛。
- 理療:包括超聲波治療、紅外線治療、低頻脈沖電刺激等。超聲波治療能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減輕疼痛;紅外線治療通過溫熱效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低頻脈沖電刺激可阻斷疼痛信號傳導,緩解疼痛。一般每周進行 3 - 5 次理療,具體次數(shù)根據(jù)患者情況而定。
- 康復訓練
- 早期康復訓練:術后第一天即可開始,如進行踝泵運動,通過踝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減輕腫脹和疼痛。還可進行床上翻身、抬臀等活動。隨著恢復,逐漸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如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膝關節(jié)的屈伸練習,開始時角度不宜過大,逐漸增加彎曲程度。
- 中期康復訓練:當疼痛減輕、傷口愈合較好時,可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肌力訓練。例如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進行直腿抬高、抗阻伸膝等訓練,增強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提高關節(jié)穩(wěn)定性,減輕疼痛??山柚衅鬟M行行走訓練,逐步增加行走距離和速度。
- 晚期康復訓練:繼續(xù)強化肌力訓練,增加訓練強度和難度。如使用彈力帶進行抗阻訓練。還可進行平衡訓練,如單腿站立、閉目站立等,提高關節(jié)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對于膝關節(jié)置換患者,可進行上下樓梯訓練,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 心理干預
- 心理疏導:康復科醫(yī)生或心理醫(yī)生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幫助其緩解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通過講解手術恢復過程、成功案例等,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減輕心理負擔,從而緩解疼痛感受。
- 放松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訓練。深呼吸時,患者慢慢吸氣使腹部膨脹,然后緩慢呼氣,重復多次,可使身心放松。漸進性肌肉松弛則是先使肌肉緊張,再突然放松,依次對身體各部位肌肉進行訓練,降低身體緊張度,緩解疼痛。
關節(jié)置換術后疼痛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手術操作、恢復過程以及患者自身多方面因素。通過準確評估疼痛程度,采用藥物、物理治療、康復訓練以及心理干預等綜合方法,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患者康復?;颊咴谛g后應嚴格遵循醫(yī)生和康復師的指導,積極配合治療,以提高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