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類核心檢查可明確病因
腳部濕疹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與實驗室檢查,通過多維度評估確定誘因及嚴重程度,為針對性治療提供依據(jù)。
一、臨床體格檢查
視診與觸診
觀察皮損形態(tài)(紅斑、丘疹、滲出)、分布范圍及對稱性,觸診判斷皮膚溫度、厚度及是否存在繼發(fā)感染。伴隨癥狀評估
記錄瘙癢強度、夜間加重趨勢及是否合并甲病變、足部畸形等關聯(lián)體征。
二、實驗室過敏原檢測
斑貼試驗
通過貼敷常見接觸性過敏原(如鎳、鉻酸鹽、橡膠促進劑),觀察48-96小時后局部反應,明確接觸性致敏因素。血清特異性IgE檢測
分析塵螨、真菌孢子等吸入/食入過敏原的IgE抗體水平,輔助判斷免疫異常類型。
三、真菌學檢測
KOH涂片鏡檢
刮取皮屑經氫氧化鉀處理后顯微鏡觀察,快速鑒別真菌菌絲,排除足癬混淆。真菌培養(yǎng)
對可疑感染部位進行培養(yǎng),明確致病菌種(如紅色毛癬菌、念珠菌)及藥物敏感性。
四、血液生化檢查
血常規(guī)與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
評估炎癥活動度,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提示過敏性疾病可能。免疫球蛋白與炎癥因子檢測
檢測IgE、IgG水平及IL-4/IL-13等Th2型細胞因子,量化免疫失衡狀態(tài)。
五、皮膚病理活檢
組織病理學分析
取典型皮損進行HE染色,觀察表皮海綿水腫、淋巴細胞浸潤等特征性改變。直接免疫熒光檢查
排除自身免疫性濕疹,檢測IgG/IgM沉積模式。
| 檢查類型 | 適用場景 | 檢測目標 | 結果解讀要點 |
|---|---|---|---|
| 臨床體格檢查 | 初步篩查與分型 | 皮損特征與分布 | 對稱性、滲出程度提示急性期 |
| 斑貼試驗 | 懷疑接觸性過敏 | 特異性致敏原 | ++以上反應需規(guī)避相關物質 |
| KOH涂片 | 疑似合并足癬 | 真菌菌絲存在 | 陽性需抗真菌治療 |
| 血清IgE檢測 | 過敏體質評估 | 致敏原種類與致敏強度 | >100kU/L提示高致敏風險 |
| 病理活檢 | 難治性或非典型皮損 | 組織學特征與鑒別診斷 | 海綿水腫+淋巴浸潤支持濕疹診斷 |
系統(tǒng)性檢查可精準區(qū)分內源性濕疹與外源性刺激,避免誤診導致的不當治療。建議在皮損急性期48小時內完成關鍵檢測,結合臨床表現(xiàn)制定階梯治療方案,同時注意檢查前2周停用系統(tǒng)性糖皮質激素以保障結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