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約3萬名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超三成聾兒與藥物毒性相關(guān)。
預防過度服藥需從家庭藥品管理、科學用藥意識、重點人群防護三方面構(gòu)建綜合防線,通過規(guī)范藥品存放、強化用藥教育、完善監(jiān)管機制,減少因誤服、過量或濫用藥物導致的健康風險。
一、過度服藥現(xiàn)狀與危害
1. 高發(fā)人群與風險場景
- 兒童群體:1—6歲兒童因好奇心強、家長看護疏忽,夏季居家時易誤服成人藥、滅鼠藥等,導致嗜睡、嘔吐甚至中毒性腦病。
- 老年群體:多重用藥(同時服用5種以上藥物)增加藥物相互作用風險,如過量服用降壓藥可能引發(fā)低血壓休克。
- 普通人群:自行購買復方感冒藥、退熱藥時,因重復用藥(如同時服用含對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藥和西藥)導致肝損傷。
2. 常見危害類型
| 危害類別 | 典型案例 | 后果 |
|---|---|---|
| 急性中毒 | 誤服安眠藥、蚊香液 | 中樞神經(jīng)抑制、器官衰竭 |
| 慢性損傷 | 長期超量服用含山豆根的中藥偏方 | 中毒性腦病、腎功能損傷 |
| 藥物相互作用 | 同時服用抗凝藥與感冒藥 | 出血風險升高 |
二、家庭藥品管理規(guī)范
1. 物理隔離與分類存放
- 藥品存放:使用帶鎖藥箱存放于兒童無法觸及的高處,避免置于床頭柜、茶幾等易接觸位置;禁止與食品混放。
- 分類管理:成人藥與兒童藥分開存放,保留原包裝及說明書,定期清理過期藥品(如變色、結(jié)塊的片劑)。
2. 科學喂藥與劑量控制
- 兒童喂藥:禁用“糖果”“好吃的”等誤導性描述,嚴格按體重計算劑量(如體重≤30kg兒童,體表面積=體重×0.035+0.1,用藥量=成人劑量×體表面積/1.75)。
- 成人用藥:退熱時單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每日上限4g,布洛芬每日上限1.2g),避免與含相同成分的復方藥聯(lián)用。
三、重點人群防護措施
1. 兒童用藥安全指南
- 劑型選擇:優(yōu)先使用混懸液、顆粒劑等兒童專用劑型,避免將成人藥片掰碎(劑量誤差可達50%)。
- 禁忌藥物:8歲以下禁用四環(huán)素(致牙齒黃染),新生兒禁用氯霉素(灰嬰綜合征),孕婦及6個月以下嬰兒退熱首選對乙酰氨基酚。
2. 老年人合理用藥原則
- 多重用藥管理:就診時主動告知醫(yī)生當前用藥清單(包括保健品),避免重復開藥;使用分藥盒按日期、時段分裝藥物。
- 監(jiān)測不良反應:服用降糖藥后隨身攜帶糖果,出現(xiàn)頭暈、心慌時立即補糖;過量服用降壓藥需臥床并監(jiān)測血壓。
四、常見用藥誤區(qū)與規(guī)避
1. 認知誤區(qū)對比
| 錯誤觀念 | 科學認知 |
|---|---|
| “中成藥純天然無副作用” | 含麻黃的中成藥可能升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者慎用 |
| “退熱藥間隔1小時可重復吃” | 對乙酰氨基酚需間隔4—6小時,24小時不超過4次 |
| “保健品多吃能增強免疫力” | 過量補鈣致腎結(jié)石,維生素A過量損傷骨骼 |
2. 行為誤區(qū)糾正
- 避免模仿:不在兒童面前服藥,防止其模仿誤服。
- 拒絕“預防性用藥”:無癥狀時無需服用感冒藥、抗生素,“是藥三分毒”,盲目用藥可能引發(fā)皮疹、肝損傷等不良反應。
預防過度服藥需要家庭、醫(yī)療機構(gòu)、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家庭建立藥品管理制度,公眾提升科學用藥素養(yǎng),監(jiān)管部門加強藥品廣告與流通監(jiān)管。通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責任落實,才能最大限度減少藥物傷害,守護全民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