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學習應對壓力技巧、維護心理健康等,都有助于降低強迫癥的患病風險。
強迫癥是一種精神障礙疾病,目前病因還不十分明確,可能與遺傳、腦內神經遞質異常、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雖然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可以從以下方面降低患病風險:
一、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 規(guī)律作息:每天盡量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與起床,保證 7-9 小時的充足睡眠 。例如晚上 11 點前入睡,早上 7 點左右起床,長期堅持,有助于穩(wěn)定生物鐘,維持大腦正常的神經調節(jié)功能,減少因睡眠紊亂導致的焦慮情緒,從而降低強迫癥發(fā)作風險。
- 合理飲食:均衡攝入各類營養(yǎng)物質,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優(yōu)質蛋白(如瘦肉、魚類、豆類) 。減少高糖、高脂肪、高鹽食物以及咖啡因、酒精的攝入。比如,每天保證攝入 500 克左右的蔬菜,200-350 克的水果,避免過多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良好的飲食結構能為大腦提供穩(wěn)定的能量供應,維持神經遞質的正常合成與代謝。
- 適度運動:每周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快走,速度一般在每分鐘 100-120 步;跑步,速度依個人體能而定,但保持能持續(xù)運動的強度;游泳也是不錯的選擇 。也可適當進行力量訓練,如使用啞鈴進行簡單的手臂力量練習。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改善情緒狀態(tài),緩解壓力,增強心理韌性。
二、學習應對壓力技能
- 放松訓練:學會深呼吸,找一個安靜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用鼻子吸氣,讓空氣充滿腹部,感受腹部隆起,再用嘴巴慢慢呼氣,感受腹部收縮,每次練習 5-10 分鐘,每天 1-2 次 。冥想也是常用方法,專注于當下的呼吸或某個特定意象,排除雜念,每天冥想 15-20 分鐘。還有瑜伽中的一些體式及放松術,如樹式、山式等,能幫助身體放松,緩解緊張焦慮情緒,降低因壓力引發(fā)強迫癥的可能性。
- 時間管理:制定合理的任務計劃,將大任務分解成小步驟,按照重要性和緊急程度排序 。比如準備考試,可將學習內容細分到每天的學習時段,避免任務過度堆積導致壓力過大。合理的時間規(guī)劃能減少因任務繁雜無序帶來的焦慮,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預防強迫癥。
- 情緒表達:培養(yǎng)多種情緒表達途徑,可與親朋好友傾訴內心感受,分享生活中的困擾與喜悅 。也能通過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及事情經過,深入了解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還可通過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表達情緒,將內心的壓力以非語言方式釋放出來,避免情緒壓抑引發(fā)心理問題。
三、增強心理健康
- 積極心態(tài)培養(yǎng):關注生活中的積極方面,每天記錄三件讓自己感到開心或有成就感的小事 。遇到困難時,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積極方法,而非只關注負面結果。比如把工作中的挑戰(zhàn)視為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長期堅持能使思維模式更積極樂觀,增強心理抗壓能力。
- 興趣愛好培養(yǎng):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活動中,如攝影,在拍攝過程中感受自然與生活之美,提升觀察力與審美能力 ;閱讀各類書籍,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沉浸在書籍的世界中忘卻煩惱;參加手工制作課程,像陶藝、木工等,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收獲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興趣愛好能轉移注意力,為生活增添樂趣,減少因過度關注自身或單一事物引發(fā)強迫思維的幾率。
- 社交活動參與:積極參與社交聚會、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等,結識不同的人,拓展社交圈子 。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學會溝通技巧,增強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獲得情感支持與歸屬感。比如參加社區(qū)組織的義工活動,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豐富社交體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及時尋求幫助
- 關注自身狀態(tài):留意自己的思維、行為及情緒變化,若發(fā)現(xiàn)自己頻繁出現(xiàn)無法控制的重復性想法、行為,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反復洗手等,且這些行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社交等,導致內心痛苦、焦慮 ,應提高警惕。
- 專業(yè)咨詢就診:一旦懷疑自己可能有強迫癥傾向,及時前往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如萬寧市人民醫(yī)院等設有精神心理科的醫(yī)院 。向精神科醫(yī)生或心理治療師詳細描述自己的癥狀表現(xiàn)、出現(xiàn)頻率、持續(xù)時間等情況,配合醫(yī)生進行相關心理測評及診斷。若確診,積極接受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等)、藥物治療(如抗抑郁焦慮藥物)等綜合治療方案,控制癥狀,降低病情發(fā)展風險。
預防強迫癥需從生活的多個方面入手,長期堅持養(yǎng)成良好習慣,維護身心健康。若出現(xiàn)相關癥狀,應及時尋求專業(yè)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