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的眼瞼感染 由眼瞼丹毒引起,是一種由β-溶血性鏈球菌(多為A組)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常累及真皮層及淺層淋巴管,表現(xiàn)為眼瞼皮膚紅腫、疼痛、邊界清晰隆起,嚴重時可擴散至面部或引發(fā)全身癥狀。
一、病因與病理機制
病原體:
- 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占70%以上)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通過皮膚破損(如擦傷、昆蟲叮咬)或鄰近感染灶(如鼻竇炎)侵入。
- 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免疫力低下、慢性濕疹等。
病理過程:
細菌釋放溶血素和透明質(zhì)酸酶,破壞局部組織屏障,引發(fā)中性粒細胞浸潤和淋巴管炎,導致典型紅腫熱痛。
二、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典型癥狀:
特征 描述 皮膚表現(xiàn) 鮮紅色斑塊,邊界清晰如地圖狀,觸痛明顯 全身癥狀 發(fā)熱(38-40℃)、寒戰(zhàn)、乏力(見于30%病例) 并發(fā)癥 蜂窩織炎、敗血癥、腦膜炎(罕見) 鑒別診斷:
- 接觸性皮炎:無發(fā)熱,瘙癢為主,邊界模糊。
- 帶狀皰疹:沿神經(jīng)分布的水皰樣皮疹,疼痛劇烈。
三、治療與預后
藥物治療:
- 首選青霉素(口服或靜脈),耐藥者改用頭孢類或克林霉素。
- 局部冷敷緩解腫脹,避免切開引流(易擴散感染)。
預后:
及時治療者7-10天痊愈,復發(fā)率低于5%;延誤治療可導致壞死性筋膜炎或永久性淋巴水腫。
眼瞼丹毒雖為局部感染,但需警惕其快速進展性。早期識別紅腫熱痛特征并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是關鍵?;颊邞3只继幥鍧?,避免揉眼,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糖以降低復發(f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