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約20%的人會經歷胃痛
胃痛是一種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常見癥狀,其成因復雜多樣,既可能是飲食不當、精神壓力等生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不適,也可能是胃炎、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器質性疾病的信號。疼痛性質可表現(xiàn)為鈍痛、灼痛、脹痛或絞痛,常伴隨反酸、噯氣、惡心等癥狀,需結合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干預。
一、器質性疾病因素
1. 胃部炎癥與感染
- 胃炎:胃黏膜的炎癥反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多由酒精、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或細菌感染引發(fā),表現(xiàn)為突發(fā)胃部絞痛;慢性胃炎則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全球感染率超50%,我國約50%),癥狀為長期隱痛、食欲減退。
- 幽門螺桿菌感染:細菌破壞胃黏膜屏障,誘發(fā)炎癥或潰瘍,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主要病因,長期感染可能增加胃癌風險。
2. 消化性潰瘍
- 胃潰瘍:胃黏膜破損形成潰瘍,典型表現(xiàn)為餐后1-2小時疼痛,空腹時緩解,與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約80%的胃潰瘍患者存在感染)。
-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空腹或夜間發(fā)作,進食后緩解,與胃酸刺激十二指腸黏膜有關。
3. 腫瘤與其他嚴重疾病
- 胃癌:早期癥狀隱匿,晚期可出現(xiàn)持續(xù)性胃痛、體重驟降(半年內下降>10%)、黑便等,高危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家族史、長期吸煙飲酒。
- 其他器官疾病:膽囊炎、胰腺炎等鄰近器官病變可能放射至上腹部,易與胃痛混淆,需通過影像學檢查鑒別。
二、功能性與生活因素
1. 飲食與生活習慣
- 飲食不當:暴飲暴食、進食過快或食用辛辣、油膩、生冷食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或加重消化負擔,約30%的胃痛與長期飲食不當相關。
- 藥物副作用: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等,可能抑制胃黏膜保護機制,引發(fā)胃痛。
2. 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焦慮、緊張或抑郁情緒會導致胃酸分泌失調、胃腸動力紊亂,約25%的胃痛患者與心理因素直接相關,這類“功能性胃痛”在壓力緩解后癥狀可減輕。
3. 胃食管反流病
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燒灼感或上腹痛,常伴隨反酸、噯氣,平臥或彎腰時癥狀加重,與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減弱有關。
三、不同病因的胃痛特點對比
| 病因類型 | 疼痛特點 | 典型誘因 | 伴隨癥狀 | 高發(fā)人群 |
|---|---|---|---|---|
| 慢性胃炎 | 長期隱痛、餐后加重 | 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不規(guī)律 | 食欲減退、反酸 | 中年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
| 胃潰瘍 | 餐后1-2小時灼痛,周期性發(fā)作 | 胃酸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 | 黑便、貧血 |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者 |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餐后飽脹、早飽感 | 精神壓力大、胃動力不足 | 惡心、噯氣,無器質性病變 | 青壯年、職場人群 |
| 胃食管反流病 | 胸骨后燒灼感,夜間加重 | 高脂飲食、肥胖、睡前進食 | 反酸、吞咽不適 | 肥胖者、長期熬夜人群 |
四、診斷與應對建議
1. 需警惕的危險信號
出現(xiàn)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yī):① 胃痛持續(xù)超1周或反復發(fā)作;② 伴隨嘔血、黑便、貧血;③ 體重驟降、夜間痛醒;④ 有胃癌家族史或年齡>45歲。
2. 常見檢查與治療
- 檢查手段:胃鏡是診斷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胃黏膜病變并活檢;幽門螺桿菌檢測(呼氣試驗、血液抗體)、腹部超聲等輔助鑒別病因。
- 治療原則:器質性疾病需針對性用藥(如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四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功能性胃痛以生活方式調整為主,如規(guī)律飲食、減壓、避免刺激性食物。
胃痛是身體發(fā)出的“預警信號”,既可能是短期生活習慣問題,也可能隱藏嚴重疾病風險。日常應注意飲食規(guī)律、保持情緒穩(wěn)定,出現(xiàn)持續(xù)或高危癥狀時及時就醫(yī),通過科學檢查明確病因,避免因忽視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