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持續(xù)10~20分鐘,最長不超過24小時且無后遺癥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 是腦血管病變引發(fā)的突發(fā)性、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屬腦卒中高危前兆。癥狀表現為肢體無力、言語障礙、視覺異常、眩暈等,好發(fā)于50~70歲人群,常伴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約10%~20%患者3個月內可能繼發(fā)腦梗死。
一、核心癥狀與臨床分型
1. 頸動脈系統(tǒng)TIA(前循環(huán)缺血)
- 運動障礙:突發(fā)單側肢體無力(持物不穩(wěn)、行走拖步),可伴單側面癱(口角歪斜、鼓腮困難),極少出現完全偏癱。
- 言語障礙:運動性失語(說話含糊、找詞困難)或感覺性失語(聽不懂他人講話),提示左側大腦半球語言中樞缺血。
- 視覺異常:單眼黑矇(“窗簾樣”視野遮擋),因視網膜中央動脈缺血;或雙眼同向偏盲,提示枕葉視皮質受累。
- 感覺異常:單側面部或肢體麻木(“手套-襪子”樣分布),可伴刺痛、蟻行感,不伴客觀感覺缺失體征。
2. 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后循環(huán)缺血)
- 眩暈發(fā)作:旋轉性眩暈(自覺天旋地轉),伴惡心嘔吐、平衡障礙,神志始終清醒,與耳源性眩暈不同。
- 平衡與協調障礙:行走偏斜、站立不穩(wěn),可出現共濟失調(指鼻不準、動作笨拙)。
- 復視與吞咽困難:雙眼視物重影、吞咽嗆咳,提示腦干缺血;偶見猝倒發(fā)作(突發(fā)下肢無力跌倒,意識清醒)。
二、癥狀特征與鑒別要點
1. 發(fā)作特點
- 突發(fā)無先兆:多在清醒狀態(tài)下突然出現,一日可發(fā)作數次或數周至數月一次。
- 短暫可逆:癥狀持續(xù)數秒至數小時(多數10~20分鐘),24小時內完全恢復,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
- 刻板性:同一患者多次發(fā)作癥狀常相似,與缺血部位固定有關。
2. 與類似疾病的鑒別
| 鑒別項目 |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 | 局灶性癲癇 | 美尼埃病 |
|---|---|---|---|
| 癥狀持續(xù)時間 | 10~20分鐘,最長24小時 | 數秒至數分鐘 | 超過24小時 |
| 核心表現 | 肢體無力、言語障礙、單眼黑矇 | 肢體抽搐、感覺異常 | 眩暈伴耳鳴、聽力減退 |
| 意識狀態(tài) | 始終清醒 | 可伴意識喪失 | 清醒 |
| 好發(fā)人群 | 50~70歲,伴高血壓、糖尿病 | 任何年齡,常有癲癇病史 | 中青年,無基礎疾病 |
三、伴隨癥狀與風險提示
1. 高危伴隨表現
- 頻繁發(fā)作:一日多次發(fā)作或短期內癥狀加重,提示卒中風險升高。
- 交叉性體征:如一側面部麻木+對側肢體無力,提示腦干缺血,需緊急就醫(yī)。
- ABCD2評分≥4分:年齡>60歲、血壓≥140/90mmHg、癥狀持續(xù)>60分鐘、糖尿病史等,提示高卒中風險。
2. 非特異性癥狀
- 頭痛:少數患者出現搏動性頭痛,多位于缺血側。
- 惡心嘔吐:常與眩暈伴隨,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更常見。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雖癥狀短暫,卻是腦卒中的“預警信號”。公眾需牢記“FAST原則”:Face(面部歪斜)、Arm(肢體無力)、Speech(言語不清)、Time(立即就醫(yī))。日常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戒煙限酒,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一旦出現上述癥狀,需在24小時內完成頭顱CT或MRI檢查,避免進展為永久性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