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動脈盜血最常見的原因,治療主要依靠控制危險因素、藥物治療和血管重建手術。
動脈盜血是一種血流動力學異?,F象,指當某條主要動脈發(fā)生嚴重狹窄或閉塞時,其遠端血管內壓力降低,導致血液從鄰近的、壓力較高的動脈,通過側支循環(huán)逆流或“盜取”至病變區(qū)域,以代償其供血,但這同時會使其原本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出現缺血。這種現象最常發(fā)生在腦部和上肢的血管系統(tǒng)。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SSS)和頸動脈盜血綜合征(CSS)是其中兩種主要類型 。SSS通常發(fā)生在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干在椎動脈發(fā)出之前的近心端出現嚴重狹窄或閉塞時,由于虹吸作用,患側椎動脈的血流發(fā)生逆轉,從供應腦部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盜取”血液,反向供應缺血的上肢,從而可能引發(fā)腦干、小腦缺血癥狀 。而CSS則多因頸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導致頸外動脈的血流通過眼動脈等側支“盜取”至頸內動脈遠端,影響腦部供血 。該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核心是血流動力學失衡和低灌注 。
一、 常見類型與發(fā)病原因 動脈盜血可發(fā)生在不同部位,最常見的類型及其原因如下:
-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SSS)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絕大多數病例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和吸煙等危險因素 。其他原因包括大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如迷走右鎖骨下動脈)和外傷等 。
- 頸動脈盜血綜合征(CSS) 主要病因同樣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慢性狹窄或閉塞 。側支循環(huán)的開放是盜血發(fā)生的前提條件。
- 椎-基底動脈盜血綜合征 病因廣泛,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頸椎病、高血壓動脈硬化、低血壓、腦動脈炎、心臟病以及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本身等 。
下表對比了兩種主要動脈盜血綜合征的關鍵特征:
特征 |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SSS) | 頸動脈盜血綜合征 (CSS) |
|---|---|---|
主要病變血管 | 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干(椎動脈近心端) | 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 |
盜血來源 | 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通過患側椎動脈逆流) | 頸外動脈系統(tǒng)(常通過眼動脈等) |
主要影響區(qū)域 | 腦干、小腦、枕葉(因椎-基底動脈供血減少) | 大腦半球(因頸內動脈供血不足) |
常見癥狀 | 患側上肢活動后出現眩暈、視力模糊、復視、共濟失調;患側上肢脈搏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 | 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癥狀,如偏癱、失語等 |
主要病因 | 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大動脈炎等 |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狹窄/閉塞 |
二、 診斷與治療方法 準確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基礎,治療方法需根據病因、嚴重程度和患者具體情況制定。
- 診斷方法 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公認的診斷“金標準”,能夠動態(tài)、清晰地顯示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以及血流逆流的情況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重要的無創(chuàng)篩查工具,可檢測到椎動脈的反向血流 。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也是常用的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用于初步評估血管情況 。
- 治療目標與方案 治療的核心目標是防止血管狹窄進一步加重,預防腦梗死等血栓事件,并改善缺血區(qū)域的血流 。
- 藥物治療:適用于癥狀較輕或作為手術/介入治療的輔助。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預防血栓形成,同時進行抗動脈粥樣硬化治療,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 。擴血管藥物也可能被用于改善癥狀 。
- 手術或介入治療:對于癥狀嚴重、反復發(fā)生腦供血不足或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應考慮血管重建 。主要方法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并植入支架,這是目前首選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 。對于介入治療失敗或不適用的患者,可考慮血栓內膜切除術或人工血管旁路手術等開放手術 。治療成功后,多數患者癥狀可得到顯著改善,預后良好 。
該綜合征的根本在于大動脈的嚴重狹窄或閉塞引發(fā)的血流動力學紊亂,通過側支循環(huán)的“盜血”現象是機體的一種代償,但這種代償是以犧牲其他重要器官的血供為代價的。治療的關鍵在于識別并處理原發(fā)的血管病變,恢復正常的血流動力學,從而有效預防缺血性事件的發(fā)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