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橫江”中“白露”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文學(xué)賞析和語言特點綜合理解,具體分析如下:
-
古今異義解析
“白露”在此處為古今異義詞,其古義指“白茫茫的水汽”,而今義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每年公歷9月7-9日左右)。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均有提及。
-
文學(xué)賞析中的意象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用“白露橫江”描繪月夜赤壁的壯闊景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其中“白露”并非實指節(jié)氣,而是用“白茫茫的水汽”來比喻月光灑在江面上的朦朧美感,與“霜”形成視覺上的類比。
-
語法與修辭作用
-
省略與動詞選擇 :原句應(yīng)為“白露橫于江”,但“橫”字省略后更突出了霧氣彌漫、江面無際的動態(tài)感。
-
意境營造 :通過“白露橫江”與“水光接天”的呼應(yīng),形成“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境界,體現(xiàn)蘇軾超越塵世的豁達心境。
-
“白露橫江”中的“白露”以古義“白茫茫的水汽”為核心,既是自然景觀的寫照,也蘊含了詩人的情感與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