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眼眶蜂窩織炎是一種嚴重的眼眶軟組織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失明或顱內并發(fā)癥。
一、病因與發(fā)病機制
1.病原體入侵途徑
- 直接感染:鄰近結構(如鼻竇炎、牙源性感染)擴散至眼眶。
- 血源性播散:全身感染經血液循環(huán)抵達眼眶。
- 外傷或手術:開放性傷口或醫(yī)源性操作導致細菌侵入。
2.常見致病菌
| 細菌類型 | 主要來源 | 高發(fā)人群 |
|---|---|---|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鼻竇、皮膚感染 | 兒童及免疫力低下者 |
| 鏈球菌屬 | 上呼吸道感染 | 全年齡段 |
| 厭氧菌 | 口腔或鼻竇深部感染 | 成人、糖尿病患者 |
3.局部解剖因素
- 眼眶與鼻竇(尤其是篩竇、蝶竇)直接相通,炎癥易擴散。
- 眶周靜脈無瓣膜,感染可逆流至顱內。
二、臨床表現與進展
1.典型癥狀
- 眼球突出:因眶內水腫壓迫眼球后退。
- 劇烈疼痛:眼球運動時加重。
- 視力威脅:視神經受壓或缺血導致視力驟降。
2.體征演變
- 早期:結膜充血、眼瞼腫脹。
- 進展期:眼球運動受限、瞳孔反應遲鈍。
- 晚期:角膜暴露、繼發(fā)青光眼或視網膜脫離。
3.全身反應
發(fā)熱、白細胞計數升高,嚴重時出現敗血癥或海綿竇血栓。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1.影像學檢查
- CT掃描:顯示眶內脂肪層模糊、肌肉增厚或膿腫形成。
- MRI:更清晰區(qū)分軟組織炎癥與腫瘤。
2.實驗室指標
- 血培養(yǎng)、分泌物涂片可明確病原體。
- 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升高提示感染活動性。
3.需鑒別疾病
- 甲狀腺相關眼病:無感染證據,常伴突眼和復視。
- 特發(fā)性眼眶炎性假瘤:非感染性肉芽腫,激素治療有效。
四、治療與管理
1.抗生素選擇
- 初始經驗性用藥:覆蓋革蘭陽性菌(如萬古霉素)+厭氧菌(甲硝唑)。
- 調整依據:藥敏試驗結果,改用頭孢曲松或克林霉素。
2.手術干預指征
- 膿腫形成需切開引流。
- 疑似視神經受壓時行減壓術。
3.并發(fā)癥預防
- 監(jiān)測顱內壓,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
- 短期隨訪評估視力恢復情況。
急性眼眶蜂窩織炎需緊急識別并多學科協作治療,早期抗生素使用與影像學評估是關鍵。延誤診治將顯著增加永久性視力損害或生命危險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