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約有150萬人因眼外傷就醫(yī),其中眼異物傷占比超過40%。
眼異物傷主要由機械性異物進入眼部組織引發(fā),常見于工作、運動及日常意外。其發(fā)生與環(huán)境風險、防護措施缺失及個體行為密切相關。以下從致傷源、場景及預防機制展開分析。
一、致傷源分類
固體顆粒
- 金屬碎屑(如鐵屑、鋁粒)、石英砂、玻璃碎片等,多見于工業(yè)作業(yè)。
- 木質/塑料微粒,常見于木工或DIY活動。
化學物質
- 酸/堿性液體(如硫酸、氨水),可造成角膜或結膜化學燒傷。
- 粉塵類(如水泥、石灰粉),可能引發(fā)刺激或機械性損傷。
生物性異物
- 昆蟲(如蚊蟲、飛蛾)撞擊或殘留體液導致感染風險。
- 植物碎屑(如花粉、樹刺),可能攜帶微生物。
| 致傷源類型 | 典型場景 | 損傷機制 | 緊急處理原則 |
|---|---|---|---|
| 固體顆粒 | 金屬加工、建筑工地 | 機械切割/嵌入 | 沖洗后立即就醫(yī) |
| 化學物質 | 實驗室、清潔作業(yè) | 腐蝕性接觸 | 大量清水沖洗+就醫(yī) |
| 生物性異物 | 戶外活動、農田 | 物理刺激+潛在感染 | 取出異物+抗感染治療 |
二、高發(fā)場景與人群
職業(yè)暴露
- 制造業(yè)/建筑業(yè):飛濺的金屬、粉塵導致眼瞼裂傷或角膜擦傷。
- 醫(yī)療行業(yè):銳器(如針頭、手術刀)意外刺傷。
日常生活與運動
- 家庭環(huán)境:剪刀劃傷、兒童玩具彈射物(如子彈、陀螺)。
- 戶外運動:球類碰撞(籃球、足球)、登山時樹枝刮擦。
特殊環(huán)境風險
- 沙塵暴/強風天氣:細小顆粒隨氣流侵入眼內。
- 爆炸事故:高壓沖擊波攜碎片造成復合性損傷。
三、損傷機制與并發(fā)癥
物理損傷
- 表層損傷:角膜上皮擦傷,表現為疼痛、畏光。
- 深層損傷:異物嵌入鞏膜或眼球內部,可能導致視力喪失。
化學損傷
- 酸性物質:破壞細胞膜,引發(fā)組織壞死。
- 堿性物質:滲透性強,可深入眼內結構造成不可逆損害。
感染風險
異物攜帶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真菌,誘發(fā)角膜炎、眼內炎。
眼異物傷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危險因素、個人防護意識及應急處理能力直接相關。通過佩戴護目鏡、規(guī)范操作流程、及時就醫(yī)可顯著降低風險。若異物殘留或伴隨視力下降、劇烈疼痛,需立即尋求專業(yè)眼科救治,避免延誤導致永久性視覺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