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性感染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葡萄膜炎最常見的原因是機會性感染,主要包括巨細胞病毒(CMV)、弓形蟲、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其次為HIV病毒直接侵犯眼部組織及免疫復合物沉積引發(fā)的炎癥反應。
一、發(fā)病原因
1. HIV病毒直接感染與免疫缺陷
HIV-Ⅰ型病毒通過包膜蛋白gp120與CD4?T淋巴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后破壞免疫系統(tǒng),導致CD4?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常低于200細胞/μL),機體抵抗力下降,無法抵御病原體侵襲,誘發(fā)眼部炎癥。
2. 機會性感染(最主要原因)
-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可引起壞死性視網膜炎,表現(xiàn)為視網膜黃白色滲出、出血及血管鞘,多見于CD4?細胞<50細胞/μL的患者。
- 弓形蟲感染:導致局灶性壞死性視網膜脈絡膜炎,常伴玻璃體炎癥,雙側或多灶性病變,可累及黃斑區(qū)。
-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發(fā)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或外層視網膜壞死,進展迅速,可導致全層視網膜破壞。
3. 其他因素
- 免疫復合物沉積:病毒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視網膜血管內皮,引發(fā)血管炎和缺血。
- 腫瘤累及:如Kaposi肉瘤侵犯眼附屬器或眼眶,誘發(fā)葡萄膜炎。
二、發(fā)病機制
1. 免疫功能破壞
HIV選擇性攻擊CD4?細胞,導致細胞免疫缺陷,使機體對病原體的清除能力下降,機會性感染風險顯著增加。CD4?細胞數量與感染類型密切相關:
| CD4?細胞計數(細胞/μL) | 常見機會性感染類型 |
|---|---|
| 200-500 | 結核、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
| 100-200 | 弓形蟲視網膜脈絡膜炎、帶狀皰疹 |
| <50 | 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隱球菌感染 |
2. 病毒直接損傷
HIV可直接感染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周細胞喪失、微動脈瘤形成、管腔狹窄,引發(fā)視網膜缺血,表現(xiàn)為棉絮斑、出血等微血管病變。
3. 炎癥介質釋放
免疫缺陷狀態(tài)下,病原體感染激活巨噬細胞、T細胞等免疫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如TNF-α、IL-6),加重葡萄膜組織炎癥反應。
三、臨床特點與鑒別
1. 癥狀表現(xiàn)
- 視力障礙:視物模糊、黑影飄動,嚴重者可失明。
- 眼部刺激征:畏光、流淚、眼痛。
- 全身癥狀:盜汗、體重下降、發(fā)熱,伴其他系統(tǒng)機會性感染表現(xiàn)(如卡氏肺囊蟲肺炎、念珠菌食管炎)。
2. 診斷要點
- 實驗室檢查:CD4?細胞計數、HIV抗體檢測、病毒載量測定。
- 眼部檢查:眼底鏡可見視網膜棉絮斑、出血、黃白色壞死灶;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微血管滲漏、無灌注區(qū)。
HIV所致葡萄膜炎的防治需以抗病毒治療為基礎,聯(lián)合針對性抗感染藥物及眼部局部治療,早期干預可有效延緩視力損害。日常生活中,HIV感染者應定期進行眼部檢查,尤其當CD4?細胞計數下降時,需警惕機會性感染風險,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