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時期
心臟性猝死的臨床過程分為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期和生物學死亡期,不同階段癥狀差異顯著,部分患者可無前驅表現直接進入心臟驟停。
一、前驅期
1. 典型癥狀
- 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區(qū)壓榨性、悶痛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頜或咽喉部,硝酸甘油等藥物難以緩解。
- 全身不適:持續(xù)性乏力、氣促、軟弱,活動耐力明顯下降。
- 心血管異常:心律失常(如心悸、心跳漏搏)、心力衰竭(下肢水腫、夜間憋醒)等原有心臟病癥狀加重。
2. 隱匿性表現
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或僅出現非特異性疲勞、睡眠障礙,易被忽視。
二、終末事件期(猝死前數分鐘至數小時)
1. 主要癥狀
- 急性胸痛:突發(fā)劇烈胸痛,伴瀕死感。
- 呼吸異常:急性呼吸困難,表現為喘息、端坐呼吸或呼吸急促。
- 循環(huán)障礙:突發(fā)心悸、眩暈,部分患者出現短暫意識模糊。
2. 心電活動特征
以心率加快、室性異位搏動增加為主,嚴重者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最終進展為心室顫動。
三、心臟驟停期(核心識別階段)
1. 關鍵體征
| 癥狀類別 | 具體表現 |
|---|---|
| 意識狀態(tài) | 突然意識喪失,呼之不應,可伴全身抽搐、驚厥。 |
| 循環(huán)停止 | 大動脈搏動消失(頸動脈、股動脈無法觸及),血壓測不出,心音消失。 |
| 呼吸異常 | 嘆息樣呼吸或呼吸停止,口唇、指甲出現發(fā)紺(青紫色)。 |
| 瞳孔變化 | 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 |
2. 伴隨表現
- 皮膚體征:面色蒼白、濕冷,肢體厥冷。
- 神經系統:部分患者出現局部或全身性抽搐,持續(xù)數秒至數分鐘。
四、生物學死亡期
心臟驟停后4~6分鐘開始發(fā)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后進入生物學死亡。立即心肺復蘇(CPR)和除顫是挽救生命的關鍵。
心臟性猝死的癥狀具有階段性和多樣性,前驅期的胸痛、乏力,終末事件期的急性呼吸困難、心悸,以及心臟驟停期的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等,均為重要預警信號。公眾需提高對早期癥狀的識別能力,出現異常時立即就醫(yī);心臟驟停發(fā)生后,目擊者應快速實施CPR并撥打急救電話,為搶救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