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輕微抓傷可通過規(guī)范處理避免就醫(yī),但頭面部傷口或免疫缺失者需立即醫(yī)療干預。
被美英短貓抓破皮后是否就醫(yī)需綜合評估傷口深度、貓咪免疫狀態(tài)及個人健康風險。家養(yǎng)已接種疫苗的英短若造成淺表劃痕,通常只需居家處理;但若為流浪貓或未全程免疫的寵物貓致傷,即使輕微破皮也建議24小時內接種狂犬疫苗。
一、 傷口評估與分級處理
傷口分級標準
- Ⅰ級暴露:皮膚完整無破損,僅需清洗接觸部位。
- Ⅱ級暴露:表皮破損無出血,需肥皂水沖洗15分鐘+碘伏消毒。
- Ⅲ級暴露:出血或黏膜接觸,必須接種狂犬疫苗+免疫球蛋白。
對比項 Ⅱ級暴露 Ⅲ級暴露 傷口特征 破皮無滲血 出血或深達真皮層 沖洗要求 15分鐘流動水 30分鐘灌洗+雙氧水消毒 疫苗接種 5針程序(0/3/7/14/28天) 加注免疫球蛋白 特殊部位處理
- 頭面部傷口:因神經密集且病毒潛伏期短,即使輕微破皮也需就醫(yī)。
- 關節(jié)活動區(qū):深傷口可能影響功能,建議縫合并預防破傷風。
二、 貓咪健康狀態(tài)判斷
家養(yǎng)英短的風險評估
- 已接種狂犬疫苗:若在免疫有效期內(通常1-3年),感染風險低于0.1%。
- 未接觸外界:室內貓無野生動物接觸史可暫觀察,但需10日內監(jiān)控貓咪行為。
高風險貓的特征
- 流浪或散養(yǎng)貓:攜帶狂犬病毒或巴爾通體概率顯著增高。
- 異常癥狀:貓咪出現(xiàn)流涎、攻擊性或抽搐需立即上報疾控部門。
三、 個人健康因素
免疫接種史
- 5年內未接種破傷風疫苗:深傷口需追加TAT或TIG。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即使淺傷口也可能引發(fā)嚴重感染。
感染征兆監(jiān)測
- 局部癥狀:紅腫、化膿或淋巴結腫大提示貓抓病可能。
- 全身反應:發(fā)熱超過38.5℃需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
規(guī)范處理可降低90%的感染風險,但若48小時內傷口惡化或貓咪10日內死亡,必須完成全程疫苗接種。與寵物互動時定期修剪指甲、避免粗暴玩耍是預防抓傷暴露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