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調理,需要從藥物治療、手術干預、日常護理、飲食輔助等多方面著手。
真菌性角膜潰瘍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癥,調理時,應及時使用抗真菌藥物抑制真菌生長,嚴重時需手術干預。日常要注重眼部清潔,避免刺激,合理飲食以輔助恢復。
一、藥物治療
抗真菌藥物治療是關鍵,應盡早足量使用。不同藥物針對不同真菌類型,以下是常見藥物:
| 藥物類別 | 常見藥物 | 適用真菌類型 | 使用方法 |
|---|---|---|---|
| 多烯類 | 那他霉素、兩性霉素 B | 曲霉菌、鐮刀菌等絲狀真菌 | 那他霉素滴眼液,初始時每 1-2 小時 1 次,病情控制后逐漸減少頻次;兩性霉素 B,可制成滴眼液或進行結膜下注射,但結膜下注射需謹慎,因其易致結膜壞死 |
| 唑類 | 氟康唑、咪康唑 | 念珠菌等酵母菌 | 氟康唑滴眼液,每日 4-6 次;病情嚴重者可口服或靜脈滴注氟康唑,劑量依病情而定 |
| 嘧啶類 | 氟胞嘧啶 | 對氟胞嘧啶敏感的真菌 | 常與其他抗真菌藥聯(lián)合,滴眼液使用頻次根據(jù)病情調整 |
治療過程中,需依據(jù)真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調整藥物。若并發(fā)虹膜睫狀體炎,要用阿托品滴眼劑或眼膏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防止虹膜后粘連,但禁用糖皮質激素,因其會加重真菌感染。
二、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情持續(xù)進展,如潰瘍面積擴大、深度加深、出現(xiàn)角膜穿孔跡象,或已發(fā)生角膜穿孔時,需考慮手術。
- 清創(chuàng)術:清除角膜潰瘍表面的壞死組織、病原體及毒素,減少真菌數(shù)量,促進藥物滲透和潰瘍愈合。適用于早期、病變較局限的患者。
- 結膜瓣遮蓋術:將結膜瓣轉移覆蓋在角膜潰瘍表面,為角膜提供營養(yǎng),促進愈合,同時可防止角膜穿孔。適用于角膜潰瘍接近穿孔或已穿孔但眼內無明顯感染的情況。
- 角膜移植術:包括板層角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感染未累及后彈力層,首選板層角膜移植;若感染深達全層、角膜感染穿孔或板層角膜移植后復發(fā),則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術能去除病變角膜組織,恢復角膜的透明性和正常結構,但術后有免疫排斥風險,需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
三、日常護理
- 眼部清潔:保持眼部周圍皮膚清潔,可用干凈的棉簽蘸取生理鹽水輕輕擦拭眼部分泌物。避免用手揉眼,手上細菌多,揉眼易加重感染。洗臉時注意不要讓污水進入眼睛。
- 避免刺激:減少強光刺激,外出可佩戴太陽鏡。避免長時間用眼,防止眼疲勞,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讓眼睛得到充分恢復。
- 用眼習慣:患病期間避免佩戴隱形眼鏡,以免影響角膜透氣,加重病情。不要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腦等,防止眼疲勞加重炎癥。
四、飲食輔助
- 營養(yǎng)均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維生素 A 有助于維持角膜上皮細胞的正常代謝,可多吃動物肝臟、胡蘿卜、菠菜等;蛋白質能促進組織修復,可選擇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
- 清淡飲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這些食物可能加重體內炎癥反應,不利于病情恢復。少飲酒,酒精會擴張血管,可能導致眼部充血加重。
真菌性角膜潰瘍調理需綜合多方面措施,嚴格遵醫(yī)囑用藥、定期復查,注意日常護理和飲食,以促進角膜潰瘍愈合,減少并發(fā)癥,保護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