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腎的形成主要與腎臟固定結構薄弱有關,通常由先天性因素如腎固定裝置發(fā)育不良、腎蒂過長,以及后天性因素如腎周脂肪減少、腹壁肌肉松弛等引起。
正常情況下,腎臟位于腹膜后脊柱兩旁的淺窩中,位置相對固定。但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腎臟的固定結構變得薄弱,使得腎臟可以在腹腔內(nèi)移動,形成游走腎。
一、先天性因素
1. 腎固定裝置發(fā)育不良
腎的筋膜是主要的腎臟固定組織,起到最主要的牽拉作用。若前后兩層腎筋膜愈合不牢固,患者行走時其間隙過大,腎臟活動范圍可明顯大于正常人,從而牽拉內(nèi)臟組織,導致游走腎。比如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相關基因表達異常,影響了腎筋膜的正常發(fā)育,使得其無法有效固定腎臟。
2. 腎蒂過長
先天性腎蒂過長,使得腎臟活動度增大,容易游離。腎蒂包含了出入腎臟的血管、神經(jīng)等重要結構,腎蒂過長就如同給腎臟系了一根過長的繩子,使得腎臟在腹腔內(nèi)的活動范圍遠超正常,更容易出現(xiàn)游走的情況。
二、后天性因素
1. 腎周脂肪減少
隨著年齡增長或過度消瘦,腎周脂肪組織減少,對腎臟的包裹和固定作用減弱。如下表所示,通過對比不同體重指數(shù)(BMI)人群的腎周脂肪厚度與腎臟活動度,可以發(fā)現(xiàn),BMI 越低,腎周脂肪越薄,腎臟活動度相對越大,發(fā)生游走腎的風險也就越高。
| BMI(kg/m2) | 腎周脂肪厚度(cm) | 腎臟活動度(cm) |
|---|---|---|
| <18.5 | <1.0 | >3.0 |
| 18.5 - 23.9 | 1.0 - 1.5 | 2.0 - 3.0 |
| 24.0 - 27.9 | 1.5 - 2.0 | 1.0 - 2.0 |
| ≥28.0 | >2.0 | <1.0 |
2. 腹壁肌肉松弛
長期不運動、多次妊娠、腹部手術等都可能導致腹壁肌肉松弛。腹壁肌肉對腹腔內(nèi)器官包括腎臟有一定的支撐作用,當腹壁肌肉松弛后,這種支撐力減弱,腎臟受重力影響更容易下移、游走。例如,多次妊娠的女性,由于孕期腹部膨隆,腹壁肌肉被過度拉伸,產(chǎn)后若沒有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腹壁肌肉松弛,腎臟相對更容易出現(xiàn)游走現(xiàn)象 。
3. 劇烈運動與外傷
長期進行高強度、大幅度的運動,可能使腎臟在體內(nèi)位置改變形成游走腎。腰部受到嚴重撞擊等外傷,可能破壞腎臟的正常固定結構導致游走。比如,長期進行高強度的蹦極、跳繩等運動,腎臟在反復的震動中,其固定結構可能逐漸受到影響;而車禍等導致的腰部嚴重外傷,可能直接損傷腎臟周圍的固定組織,使腎臟的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
游走腎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先天性因素奠定了發(fā)病基礎,而后天性因素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誘發(fā)或加重游走腎的發(fā)生發(fā)展。若懷疑有游走腎,應及時就醫(yī)檢查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