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淚囊炎病程通常持續(xù)7-10天,若未及時治療可能轉為慢性或引發(fā)蜂窩織炎。
急性淚囊炎是淚囊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癥,主要由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引起,常見誘因包括鼻淚管阻塞、外傷或鄰近組織感染擴散。其病理變化表現為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及膿液積聚,嚴重時可導致組織壞死或瘺管形成。
一、病理生理機制
感染途徑
- 原發(fā)性感染:細菌通過淚小管逆行侵入淚囊,多見于鼻淚管狹窄或阻塞患者。
- 繼發(fā)性感染:由面部癤腫、鼻竇炎等鄰近病灶擴散引發(fā)。
炎癥反應階段
- 早期:淚囊壁血管擴張,中性粒細胞浸潤,黏膜層出現點狀出血。
- 進展期:組織水腫加劇,膿性分泌物增多,可形成假膜或潰瘍。
- 晚期:若未干預,可能發(fā)展為淚囊周圍炎或眶隔前蜂窩織炎。
| 病理特征對比 | 早期階段 | 晚期階段 |
|---|---|---|
| 組織改變 | 充血、水腫 | 壞死、膿腫形成 |
| 炎性細胞類型 | 中性粒細胞為主 | 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增多 |
| 分泌物性質 | 漿液性 | 膿性(含壞死碎屑) |
二、臨床表現與并發(fā)癥
典型癥狀
- 局部紅腫熱痛:內眥部皮膚呈彌漫性腫脹,壓痛明顯。
- 溢淚與分泌物:壓迫淚囊區(qū)可見黏液膿性反流。
潛在風險
- 眶周感染擴散:可能引發(fā)眼瞼膿腫或眶蜂窩織炎。
- 全身癥狀:部分患者伴發(fā)熱、頭痛等菌血癥表現。
三、診斷與治療原則
鑒別診斷
- 慢性淚囊炎:病程長,紅腫較輕,以黏液性分泌物為主。
- 麥粒腫:病變局限于瞼緣,無淚囊區(qū)壓痛。
治療策略
- 抗生素:首選廣譜抗生素(如頭孢類)控制感染。
- 手術干預:膿腫形成需切開引流,慢性反復發(fā)作考慮淚囊鼻腔吻合術。
急性淚囊炎的病理變化本質是感染-炎癥-修復的動態(tài)過程,及時干預可顯著降低并發(fā)癥風險?;颊咝杈?strong>淚道阻塞等誘因,早期出現紅腫疼痛應盡早就醫(yī),避免不可逆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