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天至2周
舒張期震顫是心臟舒張期出現(xiàn)的一種異常震動感,通常由器質性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引起,少數(shù)可因功能性或生理性因素(如發(fā)熱、甲亢、情緒激動等)導致。其能否自愈及所需時間主要取決于病因:器質性病變所致者一般不會自愈,需針對原發(fā)病治療;功能性或生理性因素引起者,在去除誘因后通常可在數(shù)天至2周內自行緩解。以下從定義、病因、臨床表現(xiàn)、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詳細闡述。
一、舒張期震顫的定義與機制
舒張期震顫指在心臟舒張期,醫(yī)生通過觸診可在患者心前區(qū)感受到的一種細微震動感,俗稱“貓喘”。它是由于血流通過狹窄或異常瓣膜時產生湍流,引起心室壁或血管壁震動所致。正常心臟在舒張期血流平穩(wěn),不會出現(xiàn)震顫;一旦出現(xiàn),多提示存在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
發(fā)生機制
- 血流動力學改變:如二尖瓣狹窄時,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舒張期血流加速并形成湍流,導致心室壁震動。
- 瓣膜病變:瓣膜增厚、鈣化、粘連等改變,使血流通道變窄,血流速度異常。
- 心腔壓力變化:如高血壓、心肌病等引起心腔內壓力異常,亦可導致震顫。
臨床意義
- 舒張期震顫是器質性心臟病的重要體征之一,常見于二尖瓣狹窄,也可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三尖瓣狹窄等。
- 其出現(xiàn)往往提示病情較為明顯,需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
二、舒張期震顫的常見病因
舒張期震顫的病因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大類。器質性病因最常見,功能性病因相對少見,且多為暫時性。
器質性病因
- 二尖瓣狹窄:最常見病因,多由風濕熱反復發(fā)作導致瓣膜炎癥、瘢痕形成。典型表現(xiàn)為心尖區(qū)舒張期震顫及隆隆樣雜音。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可因主動脈瓣病變或主動脈根部擴張引起,部分患者在胸骨右緣第二肋間可觸及舒張期震顫。
- 三尖瓣狹窄:較少見,多由風濕性心臟病累及三尖瓣所致,胸骨左緣4-5肋間可觸及震顫。
- 其他心臟疾病:如左房黏液瘤、感染性心內膜炎贅生物等,也可導致舒張期血流異常并引發(fā)震顫。
功能性或生理性病因
- 發(fā)熱、貧血、甲亢:高代謝狀態(tài)使心輸出量增加,血流加速,偶可引發(fā)一過性震顫。
- 情緒激動、劇烈運動: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增快,血流動力學一過性改變,震顫多為暫時性。
- 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鎂等,可影響心肌電生理活動,偶發(fā)震顫。
病因分類 | 常見疾病 | 好發(fā)人群 | 震顫特點 | 自愈可能性 |
|---|---|---|---|---|
器質性 | 二尖瓣狹窄 | 青中年(風濕熱) | 心尖區(qū)明顯,持續(xù)存在 | 無 |
器質性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 中老年 | 胸骨右緣第二肋間 | 無 |
功能性/生理性 | 發(fā)熱、甲亢、貧血 | 各年齡段 | 輕微、一過性 | 有 |
功能性/生理性 | 情緒激動、劇烈運動 | 各年齡段 | 短暫,休息后緩解 | 有 |
三、舒張期震顫的臨床表現(xiàn)
舒張期震顫本身是一種體征,患者多無直接不適,但原發(fā)病可伴隨多種癥狀。臨床需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綜合判斷。
主要癥狀
- 呼吸困難:二尖瓣狹窄患者早期可出現(xiàn)勞力性呼吸困難,晚期可發(fā)展為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
- 心悸、乏力:心輸出量下降或心律失常(如房顫)所致。
- 咳嗽、咯血:肺靜脈高壓可引起肺淤血,出現(xiàn)咳嗽;嚴重者可因支氣管黏膜下靜脈曲張破裂而咯血。
- 血栓栓塞:如房顫時左房血栓脫落,可導致腦、肢體等部位栓塞。
體征
- 觸診:心尖區(qū)或胸骨旁可觸及舒張期震顫,以左側臥位更明顯。
- 聽診:心尖區(qū)舒張中晚期隆隆樣雜音(二尖瓣狹窄典型表現(xiàn)),可伴第一心音亢進、開瓣音。
- 其他:二尖瓣面容(顴赤唇紺)、頸靜脈怒張、肝大等右心衰竭體征。
臨床表現(xiàn) | 常見伴隨癥狀 | 提示疾病 |
|---|---|---|
心尖區(qū)震顫 | 呼吸困難、心悸、咳嗽 | 二尖瓣狹窄 |
胸骨右緣震顫 | 水沖脈、脈壓增大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
一過性震顫 | 發(fā)熱、情緒激動 | 功能性因素 |
四、舒張期震顫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舒張期震顫的診斷需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及超聲心動圖等綜合評估。超聲心動圖是確診病因的金標準。
病史采集
- 詢問有無風濕熱、感染性心內膜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
- 了解癥狀出現(xiàn)時間、誘因、緩解因素及伴隨癥狀。
體格檢查
- 重點觸診心前區(qū)有無震顫,聽診心臟雜音的性質、部位、傳導方向。
- 觀察有無頸靜脈怒張、肝大、下肢水腫等心衰體征。
輔助檢查
- 心電圖:可發(fā)現(xiàn)房顫、左房增大、心室肥厚等。
- 胸部X線:可見左房增大、肺淤血表現(xiàn)。
- 超聲心動圖:明確瓣膜形態(tài)、功能,評估狹窄或反流程度,測量心腔大小及功能。
鑒別診斷
- 收縮期震顫:多見于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瓣狹窄等,需與舒張期震顫鑒別。
- 功能性雜音:多為生理性,無震顫,雜音柔和、短暫。
- 其他心臟疾病:如心肌病、心包疾病等,通常不伴典型舒張期震顫。
檢查方法 | 診斷價值 | 常見發(fā)現(xiàn) |
|---|---|---|
超聲心動圖 | 金標準,明確病因 | 瓣膜狹窄/反流、心腔大小 |
心電圖 | 輔助診斷心律失常 | 房顫、心室肥厚 |
胸部X線 | 評估心臟形態(tài)及肺血管 | 左房增大、肺淤血 |
五、舒張期震顫的治療與預后
舒張期震顫的治療關鍵在于針對原發(fā)病。器質性心臟病需藥物、介入或手術治療;功能性因素則以去除誘因、對癥支持為主。
治療原則
- 病因治療:如二尖瓣狹窄可行經皮球囊二尖瓣成形術、瓣膜置換術;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嚴重者需瓣膜置換。
- 藥物治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CEI等可改善心衰癥狀;抗凝藥用于預防房顫血栓栓塞。
- 功能性因素:如發(fā)熱、甲亢等,控制原發(fā)病后震顫多自行緩解。
預后
- 器質性病變:未經治療者預后較差,可逐漸進展為心衰、房顫、栓塞等并發(fā)癥;及時手術者預后較好。
- 功能性因素:去除誘因后預后良好,震顫多在數(shù)天至2周內消失。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預期效果 |
|---|---|---|
藥物治療 | 輕度瓣膜病、心功能不全 | 緩解癥狀,延緩進展 |
介入手術 | 二尖瓣狹窄 | 改善血流,緩解癥狀 |
瓣膜置換 | 重度瓣膜病變 | 根本解決,效果顯著 |
去除誘因 | 功能性因素 | 震顫自行消失 |
舒張期震顫是心臟疾病的重要警示信號,其自愈可能性及時間取決于病因。器質性病變者需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功能性或生理性因素引起者多在數(shù)天至2周內自行緩解。出現(xiàn)舒張期震顫應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并規(guī)范治療,以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