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70%-90%的眶底爆折病例由外傷性面部撞擊引起
眶底爆折是眼眶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因外力傳導至眶內,導致眶底薄弱處(如眶下溝、上頜竇頂壁)發(fā)生斷裂。其發(fā)生機制與眼眶解剖結構和外力作用方向密切相關,可能伴隨眼球內陷、復視或眶下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
一、病因與機制
外傷性撞擊
- 交通事故:正面碰撞時,方向盤或安全氣囊對面部中部的沖擊是主要誘因。
- 運動傷害:拳擊、球類運動中,高速運動的物體(如棒球、拳頭)直接擊中眼眶。
- 跌倒或暴力襲擊:多見于老年人群或斗毆事件,外力作用于顴骨或鼻梁,間接導致眶底受壓。
致傷原因 典型場景 外力特點 交通事故 正面碰撞、急剎車 高速、垂直向沖擊力 運動傷害 拳擊、棒球擊打 局部集中、瞬間高壓 跌倒/襲擊 滑倒、面部受擊 斜向或側向分散力 解剖學基礎
- 眶底結構薄弱:眶底后內側骨壁厚度僅0.5-1mm,且與上頜竇相鄰,易因液壓傳導(眼眶內壓力驟增)發(fā)生骨折。
- “爆裂性”機制:外力未直接作用于眶底,但通過眶內容物擠壓間接導致骨折,常見于直徑大于眶口的物體(如網(wǎng)球)撞擊眼球。
二、高危人群與預防
職業(yè)與生活習慣
- 運動員、建筑工人、老年人群因暴露于外傷風險或骨質疏松更易發(fā)生。
- 建議佩戴防護面罩或頭盔,尤其從事高風險運動或駕駛時。
臨床識別要點
- 典型癥狀:眼球運動受限(尤其是向上凝視)、眶周淤青、眶下神經(jīng)麻木。
- 影像學確診:CT掃描是金標準,可清晰顯示骨折范圍及是否合并眶內容物疝入上頜竇。
三、治療與預后
- 非手術指征:輕微骨折無眼球功能障礙時,可通過冰敷、抗生素預防感染,并密切觀察。
- 手術干預:若出現(xiàn)持續(xù)性復視或眼球內陷>2mm,需通過眶底重建術修復骨缺損,材料包括鈦網(wǎng)、自體骨或生物材料。
眶底爆折的預后與早期診斷和損傷程度直接相關。多數(shù)患者經(jīng)規(guī)范治療后功能可完全恢復,但延遲處理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問題或面部畸形。加強公眾對防護措施的認知和及時就醫(yī)意識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