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70%的腹部手術后患者可能出現腸粘連。
腸粘連是腹腔內異常纖維組織帶形成導致的腸道黏連或梗阻,主要由炎癥反應、組織損傷或異物刺激引發(fā)。其常見原因涵蓋手術創(chuàng)傷、感染、先天因素等,嚴重時可引發(fā)慢性腹痛或腸梗阻。
一、手術相關因素
腹部手術史
開腹手術(如闌尾切除、子宮切除)因直接接觸腸道,粘連風險高達60%-90%。
腹腔鏡手術雖創(chuàng)傷小,但仍存在15%-30%的粘連概率。
關鍵對比:
手術類型 粘連風險 常見粘連部位 開腹手術 高 小腸、盆腔 腹腔鏡手術 中 切口周圍、網膜
手術操作不當
- 過度牽拉腸道或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可加重漿膜損傷。
- 止血不徹底導致血塊機化,形成纖維粘連帶。
二、非手術因素
腹腔感染
- 腹膜炎(如闌尾穿孔、憩室炎)引發(fā)炎癥滲出,粘連率超50%。
- 結核性腹膜炎等慢性感染易導致廣泛粘連。
放射治療或化學刺激
- 盆腔放療后纖維化可能累及腸道。
- 造影劑或化療藥物直接接觸腸管可誘發(fā)局部粘連。
先天或自身免疫疾病
- 先天性粘連多見于兒童,與發(fā)育異常相關。
- 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通過慢性潰瘍促進粘連。
三、其他高危因素
- 異物殘留
手術縫合線、滑石粉等異物可引發(fā)肉芽腫反應。
- 多次妊娠或子宮內膜異位癥
盆腔粘連風險隨妊娠次數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粘連率達30%-40%。
腸粘連的預防需結合微創(chuàng)技術、防粘連材料應用及術后早期活動?;颊呷舫霈F持續(xù)腹痛或排便異常,應及時排查粘連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