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是一種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疾病,男女發(fā)病率約為2:1,多發(fā)于50-60歲人群,年發(fā)病率約1-3/10萬。其癥狀多樣,涉及多器官損害,臨床表現復雜,早期診斷對治療至關重要。以下為詳細癥狀與表現:
一、腎臟系統(tǒng)
- 血尿與蛋白尿:約70%-80%患者腎臟受累,幾乎均出現血尿(30%為肉眼血尿),伴不同程度蛋白尿,高血壓少見。半數患者呈急進性腎炎綜合征,早期可致急性腎衰竭。
- 病理特征:腎小球毛細血管袢壞死、新月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少或無。
二、肺部系統(tǒng)
- 肺出血與呼吸困難:50%患者肺部受累,表現為咳嗽、咳血痰/咯血,重癥可致肺腎綜合征(蛋白尿、血尿、腎衰伴肺出血),需與Goodpasture綜合征鑒別(后者抗GBM抗體陽性)。
- 影像學表現:CT可見肺泡浸潤、磨玻璃影,晚期可纖維化。
三、皮膚與黏膜
- 皮疹與潰瘍:20%-40%患者皮膚受損,典型表現為可觸及的充血性斑丘疹、紫癜,嚴重者出現網狀青斑、潰瘍或壞死。
- 腎-皮膚綜合征:約30%患者同時出現腎臟與皮膚癥狀。
四、神經系統(tǒng)
- 多發(fā)性神經炎:20%-30%患者累及神經,表現為周圍神經病變(如麻木、疼痛),中樞受累可致癲癇。
- 病理基礎:血管炎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或直接損傷。
五、消化系統(tǒng)
- 腹痛與出血:腸系膜血管炎引發(fā)缺血,癥狀包括腹痛、腹瀉、黑便,重癥可致穿孔。
- 胰腺受累:偶發(fā)胰腺炎,與血管炎相關。
六、心血管系統(tǒng)
- 心臟損害:心衰、心肌梗死、心包炎,高血壓常見,心臟小血管炎可致心肌損傷。
- 預后風險:心臟受累為預后不良因素。
七、其他系統(tǒng)
- 關節(jié)與肌肉:關節(jié)痛(44%)、肌痛(26%)常見,關節(jié)炎少見。
- 耳鼻喉:耳鳴、中耳炎、聽力下降,眼部癥狀如虹膜炎、鞏膜炎。
- 全身癥狀:發(fā)熱(39%)、乏力、體重下降,冬季高發(fā),前驅癥狀類似上呼吸道感染。
鑒別要點對比表
| 特征 | MPA | 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PAN) | Goodpasture綜合征 |
|---|---|---|---|
| 主要血管 | 小血管(微動脈、靜脈) | 中小動脈 | 腎小球毛細血管 |
| ANCA陽性率 | 80%-85%(MPO-ANCA) | 陰性或低 | 陰性 |
| 免疫沉積 | 少或無 | 無 | 抗GBM抗體沉積(IgG線條狀) |
| 典型癥狀 | 腎-肺綜合征 | 無肺出血 | 肺出血+急進性腎炎 |
:MPA癥狀復雜,以腎、肺損害為核心,常伴多系統(tǒng)受累。早期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如血尿、咳血、皮疹)、ANCA檢測及病理活檢。及時干預可改善預后,避免致命性腎衰或肺出血。公眾應警惕持續(xù)發(fā)熱、不明原因器官損害,及時就醫(yī)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