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5%-25%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其中50歲以上人群發(fā)生率顯著上升。
吞咽不利指食物或液體從口腔到胃的輸送過程出現困難,可能伴隨疼痛、梗阻感或嗆咳。它既是獨立癥狀,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信號,需結合病因、伴隨表現及檢查綜合判斷。
一、常見病因
機械性梗阻
- 食管病變:腫瘤、狹窄、賁門失弛緩癥等占60%以上。
- 外部壓迫:甲狀腺腫大、縱隔腫瘤等。
對比項 良性狹窄 惡性腫瘤 進展速度 緩慢(數月-數年) 迅速(數周-數月) 典型癥狀 間歇性梗阻 進行性加重+體重下降 影像特征 規(guī)則狹窄段 不規(guī)則充盈缺損 神經肌肉功能障礙
- 腦卒中:約50%急性期患者出現吞咽困難。
- 肌病:重癥肌無力、多發(fā)性肌炎等導致咽喉肌群協調異常。
其他因素
心理性吞咽困難:焦慮或癔癥引起的功能性障礙,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二、典型表現與分級
癥狀特征
- 口腔期障礙:食物滯留頰部、咀嚼無力,常見于帕金森病。
- 咽期障礙:嗆咳、鼻腔反流,多與腦神經損傷相關。
臨床分級
分級 標準 干預建議 輕度 僅吞咽固體困難 調整食物質地 中度 需液體輔助吞咽 康復訓練+營養(yǎng)支持 重度 唾液吞咽困難或反復肺炎 鼻飼/胃造瘺
三、診斷與處理流程
關鍵檢查
- 內鏡檢查:確診食管病變的金標準。
- 鋇餐造影:動態(tài)觀察吞咽各期功能狀態(tài)。
多學科協作
- 康復科:針對神經性吞咽困難設計代償性訓練(如 chin tuck 手法)。
- 營養(yǎng)科:提供高能量糊狀膳食方案,避免營養(yǎng)不良。
吞咽不利的防治需早識別、早干預。 對于短暫性癥狀可觀察1-2周,若持續(xù)存在或伴隨消瘦、發(fā)熱需立即就醫(yī)。通過針對性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多數患者功能可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