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膚及皮下組織炎癥
眼瞼丹毒是一種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發(fā)生在眼瞼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急性、彌漫性、非化膿性炎癥。它通常起病急驟,表現為眼瞼顯著的紅、腫、熱、痛,常由面部或其他部位的丹毒蔓延而來,也可因麥粒腫等局部感染擴散所致 。此病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炎癥可能向眼眶、面部甚至顱內擴散,導致嚴重并發(fā)癥,因此需要及時診斷和處理。
(一)病因與發(fā)病機制
- 主要病原體:絕大多數眼瞼丹毒病例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 。該細菌通過皮膚微小破損或鄰近組織感染(如面部丹毒、麥粒腫)侵入,沿淋巴管擴散,引發(fā)急性炎癥反應 。
- 感染來源:多數情況下,眼瞼丹毒并非原發(fā),而是由鄰近區(qū)域的感染蔓延所致,特別是面部丹毒 。鼻竇炎、中耳炎或牙源性感染也可能成為感染源。
- 誘發(fā)因素:皮膚屏障受損(如蚊蟲叮咬、擦傷)、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均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二)臨床表現
- 局部癥狀:發(fā)病急,眼瞼(可累及上瞼或下瞼,甚至雙側)出現邊界清晰的鮮紅色斑塊,皮膚緊張、發(fā)亮、隆起,觸之堅硬且有壓痛 。眼瞼高度水腫,常導致眼睛無法睜開 。病變周圍有時可見小水皰(皰疹) 。
- 疼痛與壓痛:患處有劇烈的疼痛和明顯的壓痛感 。
- 全身癥狀:常伴有高熱、寒戰(zhàn)、頭痛、惡心等全身中毒癥狀 。
- 淋巴結反應:同側的耳前和頜下淋巴結常出現腫大和壓痛 。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準確診斷眼瞼丹毒對于及時治療至關重要,需與多種疾病進行鑒別。
特征 | 眼瞼丹毒 | 眼瞼蜂窩織炎 | 麥粒腫(瞼腺炎) |
|---|---|---|---|
病原體 | 主要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 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 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
感染范圍 | 沿淋巴管擴散,邊界相對清晰 | 向深層組織彌漫性擴散,邊界不清 | 局限于瞼板腺或睫毛毛囊 |
皮膚表現 | 鮮紅色、表面光滑緊張、有壓痛 | 紅、腫、熱、痛,皮膚可能有破潰、流膿 | 局部紅腫硬結,后期可形成膿頭 |
疼痛程度 | 劇烈疼痛和壓痛 | 疼痛明顯 | 疼痛,可有壓痛 |
波動感 | 通常無(非化膿性) | 晚期膿腫形成時可有 | 膿頭形成時可有 |
全身癥狀 | 常見高熱等明顯全身反應 | 可有發(fā)熱,嚴重時全身反應顯著 | 通常無或輕微 |
關鍵檢查 | 血常規(guī)(白細胞升高), 細菌培養(yǎng) | 血常規(guī), 影像學(如懷疑眶內感染) | 臨床檢查為主 |
- 診斷方法:主要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鮮紅、邊界清、劇痛、水腫)和病史。血常規(guī)檢查常顯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提示細菌感染 。必要時可進行細菌培養(yǎng)以明確病原體 。
- 鑒別要點:與眼瞼蜂窩織炎的區(qū)別是重點。丹毒是鏈球菌引起的淺層淋巴管炎,皮膚改變更彌散、邊界更清、疼痛更?。欢?strong>蜂窩織炎是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深層組織感染,邊界不清,更易化膿 。麥粒腫則為局限性感染。
(四)治療原則
- 全身抗生素治療:是治療的核心。首選青霉素類抗生素,需早期、足量、足療程(通常10-14天)靜脈或口服給藥,以控制感染、防止擴散 。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大環(huán)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或喹諾酮類藥物 。
局部治療:在急性期,局部處理需謹慎??勺襻t(yī)囑使用溫和的冷敷緩解腫脹,但避免擠壓或熱敷以防感染擴散 。待炎癥控制后,可遵醫(yī)囑使用抗菌藥膏。 3. 對癥支持治療:包括休息、抬高頭部以減輕水腫,以及使用解熱鎮(zhèn)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緩解發(fā)熱和疼痛。 4. 治療原發(fā)病:積極處理引起丹毒的原發(fā)感染灶,如鼻竇炎、牙周膿腫等。
眼瞼丹毒雖然是一種嚴重的急性感染,但通過及時、規(guī)范的抗生素治療,通常預后良好 。必須認識到其潛在的嚴重性,炎癥若未控制,可通過面部靜脈或淋巴系統向眼眶甚至顱內蔓延,可能導致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乃至失明等不可逆的損害 。一旦出現眼瞼突發(fā)性紅、腫、劇痛伴發(fā)熱,應立即就醫(yī),切勿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