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mg/dL
黃疸是由于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導致皮膚、鞏膜和黏膜出現(xiàn)黃染的一種臨床常見癥狀與體征,通常當血液中膽紅素水平超過2~3mg/dL(34~51μmol/L)時即可肉眼觀察到。其發(fā)生與膽紅素代謝或排泄障礙有關,可由多種疾病引起,既可見于新生兒,也常見于成人,臨床表現(xiàn)多樣,病因復雜,及時識別與干預對預后至關重要。
一、黃疸的定義與發(fā)生機制
黃疸的本質是高膽紅素血癥,即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超出正常范圍。膽紅素主要來源于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降解,經(jīng)肝臟攝取、結合與排泄后進入腸道,最終隨糞便或尿液排出。若此過程中任一環(huán)節(jié)發(fā)生障礙,如紅細胞破壞過多(溶血)、肝細胞受損、膽道阻塞等,均可導致膽紅素在體內蓄積,引發(fā)黃疸。
二、黃疸的分類與病因
根據(jù)發(fā)病機制與病因,黃疸主要分為三大類: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和膽汁淤積性黃疸。各類黃疸的病因與臨床特征差異顯著,見表1。
表1:三類黃疸的病因與臨床特征對比
類型 | 主要病因 | 皮膚顏色 | 鞏膜黃染 | 尿色 | 便色 | 瘙癢 | 常見伴隨癥狀 |
|---|---|---|---|---|---|---|---|
溶血性黃疸 | 自身免疫性溶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G6PD缺乏癥、輸血反應等 | 檸檬色 | 輕度 | 正常或加深 | 正常 | 無 | 貧血、脾大、發(fā)熱 |
肝細胞性黃疸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 淺黃至金黃色 | 中度 | 加深 | 正?;蜃儨\ | 輕度 | 乏力、食欲不振、肝區(qū)不適、肝掌 |
膽汁淤積性黃疸 | 膽總管結石、膽管癌、胰頭癌、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藥物性膽汁淤積等 | 暗黃、黃綠或綠褐 | 重度 | 深褐色 | 陶土色 | 明顯 | 腹痛、寒戰(zhàn)高熱、體重下降、脂肪瀉 |
三、黃疸的癥狀與表現(xiàn)
黃疸的典型表現(xiàn)是皮膚與鞏膜黃染,但不同類型黃疸在癥狀細節(jié)、伴隨體征及全身影響上存在明顯差異。
1. 皮膚與鞏膜黃染
- 溶血性黃疸:皮膚呈檸檬色,鞏膜輕度黃染,通常無瘙癢。
- 肝細胞性黃疸:皮膚呈淺黃至金黃色,鞏膜中度黃染,可伴有輕度瘙癢。
- 膽汁淤積性黃疸:皮膚呈暗黃、黃綠或綠褐色,鞏膜重度黃染,瘙癢明顯且頑固。
2. 尿色與便色改變
- 尿色加深:常見于肝細胞性黃疸與膽汁淤積性黃疸,因結合膽紅素經(jīng)腎臟排泄,尿液呈深褐色或濃茶色。
- 便色變淺:膽汁淤積性黃疸因膽道阻塞,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糞便呈陶土色;溶血性黃疸便色正常。
3. 瘙癢
- 膽汁淤積性黃疸因膽汁酸沉積于皮膚,引起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可致皮膚抓痕。
- 肝細胞性黃疸瘙癢較輕,溶血性黃疸通常無瘙癢。
4. 全身伴隨癥狀
- 溶血性黃疸:常伴貧血、脾大、發(fā)熱、腰痛。
- 肝細胞性黃疸:可見乏力、食欲不振、惡心、肝區(qū)不適、肝掌、蜘蛛痣。
- 膽汁淤積性黃疸:可伴腹痛、寒戰(zhàn)高熱(提示膽管炎)、體重下降、脂肪瀉。
四、黃疸的診斷
黃疸的診斷需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膽紅素水平、類型及病因至關重要。
1. 病史與體格檢查
- 病史:包括黃疸出現(xiàn)時間、尿色與便色變化、瘙癢、發(fā)熱、腹痛、用藥史、飲酒史、家族史等。
- 體格檢查:重點觀察皮膚與鞏膜黃染程度、有無肝掌、蜘蛛痣、腹水、肝脾腫大等。
2. 實驗室檢查
- 膽紅素檢測:區(qū)分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明確高膽紅素血癥類型。
- 肝功能:氨基轉移酶(ALT、AST)、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肽酶(γ-GT)水平可提示肝細胞損傷或膽汁淤積(見表2)。
- 血常規(guī):溶血性黃疸可見貧血、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
- 尿常規(guī):尿膽原與尿膽紅素檢測有助于鑒別類型。
表2:肝細胞性黃疸與膽汁淤積性黃疸的實驗室特征對比
類型 | 氨基轉移酶(ALT/AST) | 堿性磷酸酶(ALP) | 膽紅素類型 | 尿膽紅素 | 尿膽原 |
|---|---|---|---|---|---|
肝細胞性黃疸 | 顯著升高(>500 U/L) | 輕度升高(<3倍) | 結合與非結合均升高 | 陽性 | 增多或正常 |
膽汁淤積性黃疸 | 輕度升高(<200 U/L) | 顯著升高(>3倍) | 以結合膽紅素為主 | 強陽性 | 減少或陰性 |
3. 影像學檢查
- 腹部超聲:首選,可發(fā)現(xiàn)膽道擴張、結石、肝臟或胰腺占位。
- CT/MRI:進一步評估肝臟彌漫性病變、胰腺或膽道腫瘤。
- MRCP/ERCP:用于膽道梗阻的定位與診斷,ERCP可同時進行治療。
五、黃疸的治療
黃疸的治療核心是病因治療,同時針對癥狀與并發(fā)癥進行干預。
1. 病因治療
- 溶血性黃疸:治療原發(fā)病,如免疫抑制劑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輸血糾正嚴重貧血。
- 肝細胞性黃疸:抗病毒治療病毒性肝炎,戒酒與營養(yǎng)支持治療酒精性肝病,停用肝損藥物。
- 膽汁淤積性黃疸:手術解除膽道梗阻(如取石、支架植入),化療或放療治療腫瘤。
2. 對癥治療
- 瘙癢:考來烯胺口服可緩解,但完全梗阻時無效。
- 肝保護:還原型谷胱甘肽、水飛薊素等藥物促進肝細胞修復。
- 并發(fā)癥處理:如肝衰竭需人工肝支持,膽管炎需抗生素治療。
3. 其他治療
- 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換血療法預防膽紅素腦病。
- 重度黃疸:血漿置換或血液灌流清除膽紅素。
六、黃疸的預后與并發(fā)癥
黃疸的預后差異極大,取決于病因與是否及時治療。溶血性黃疸經(jīng)病因控制后多可緩解;藥物性肝損傷停藥后多可恢復;肝硬化或惡性腫瘤所致黃疸預后較差。
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為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多見于新生兒,可導致永久性神經(jīng)損傷;成人嚴重黃疸可并發(fā)肝衰竭、感染、出血等,危及生命。
黃疸作為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xiàn),其識別與處理需結合臨床特征與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不同類型黃疸在癥狀、體征與治療策略上各具特點,早期明確病因并針對性干預是改善預后的關鍵。公眾應關注皮膚與鞏膜顏色變化,及時就醫(yī),避免延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