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死的致死率高達10%-20%,且約70%的病例發(fā)生在60歲以上人群
腸梗死是由于腸道血供中斷導致局部組織缺血壞死的急性疾病,其發(fā)生與血管病變、機械性梗阻或動力障礙密切相關。常見誘因包括腸系膜動脈栓塞、腸扭轉、腸套疊及慢性疾病引發(fā)的血管狹窄,若未及時干預可能引發(fā)腸壁穿孔、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一、病因與高危因素
血管性因素
動脈栓塞/血栓:心房顫動患者易發(fā)腸系膜動脈栓塞,糖尿病或動脈硬化患者多見血栓形成。
靜脈回流障礙:如門脈高壓或高凝狀態(tài)導致腸系膜靜脈血栓。
血管炎:罕見但可能由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疾病引發(fā)。
機械性梗阻
腸扭轉:常見于乙狀結腸或小腸,多因腸道冗長或粘連。
腸套疊:多發(fā)于兒童,成人常與腸道腫瘤相關。
疝氣嵌頓:腹股溝疝或股疝壓迫腸道血供。
動力性障礙
腸麻痹:術后或嚴重感染導致腸道蠕動停止,引發(fā)低灌注性缺血。
| 病因類型 | 典型疾病 | 高危人群 | 緊急處理方式 |
|---|---|---|---|
| 血管性缺血 | 腸系膜動脈栓塞、靜脈血栓 | 心房顫動、動脈硬化、高凝狀態(tài) | 抗凝治療、血管介入 |
| 機械性梗阻 | 腸扭轉、腸套疊、疝氣嵌頓 | 腹部手術史、腫瘤患者 | 外科手術解除梗阻 |
| 動力性缺血 | 腸麻痹、術后腸梗阻 | 重癥感染、長期臥床患者 | 糾正電解質、促進蠕動 |
二、病理生理與臨床表現(xiàn)
缺血進程
早期缺血(<6小時):腸黏膜水腫、絨毛脫落,但血運恢復后可逆。
中期壞死(6-12小時):腸壁變薄、出血,出現(xiàn)腹膜刺激征。
晚期穿孔(>12小時):細菌入血引發(fā)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驟增。
典型癥狀
腹痛:突發(fā)劇烈絞痛,定位與梗死部位相關(如臍周痛提示小腸缺血)。
腹脹:腸蠕動消失導致氣體積聚。
便血:血便或果醬樣便提示腸壁全層壞死。
三、診斷與治療策略
影像學檢查
CT血管成像:金標準,可顯示腸壁增厚、腸系膜血管充盈缺損。
超聲:敏感度較低,但可快速評估腸蠕動及腹水情況。
實驗室指標
乳酸升高:提示全身組織缺氧。
D-二聚體>2000μg/mL:高度提示靜脈血栓可能。
治療選擇
非手術治療:適用于早期缺血,包括抗凝、血管擴張劑及腸外營養(yǎng)。
手術治療:需在6小時內(nèi)完成,切除壞死腸段并重建血運。
腸梗死的預后與干預時機直接相關,每延遲1小時手術,死亡率上升5%-8%。早期識別高危因素、控制基礎疾病(如房顫抗凝、動脈硬化管理)是預防關鍵。一旦出現(xiàn)持續(xù)腹痛、血便或不明原因休克,需立即就醫(yī)以避免不可逆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