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瞼板腺病變可能為惡性,其中瞼板腺癌占眼瞼惡性腫瘤的一定比例,多見于中老年人。
瞼板腺癌是一種發(fā)生于瞼板腺的惡性腫瘤,較為少見,但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和轉移性。它常被誤認為是瞼板腺囊腫,早期癥狀不明顯,多表現(xiàn)為眼瞼皮下結節(jié)、質地硬、無明顯疼痛,隨著病情發(fā)展可出現(xiàn)潰瘍、出血、菜花樣腫物,甚至眼球突出和轉移至淋巴結或內臟。該病多見于50-70歲人群,女性發(fā)病率略高,尤其好發(fā)于上眼瞼。
一、疾病概述
- 定義與分類
瞼板腺癌又稱為麥氏腺癌,屬于皮脂腺來源的惡性腫瘤,根據其分化程度和惡性程度不同,可分為高分化型與低分化型。 - 流行病學
- 多見于50歲以上人群,女性略多
- 占眼瞼惡性腫瘤的1%-5%
- 誤診率較高,常與瞼板腺囊腫、基底細胞癌混淆
- 病因與危險因素
- 慢性炎癥刺激
- 遺傳因素
- 環(huán)境暴露(如紫外線、化學物質)
- 免疫功能低下
二、臨床表現(xiàn)
- 早期癥狀
- 眼瞼皮下出現(xiàn)硬結節(jié)
- 與皮膚無粘連
- 表面無明顯紅腫疼痛
- 類似霰粒腫或瞼板腺囊腫
- 中期表現(xiàn)
- 結節(jié)逐漸增大
- 局部充血、腫脹
- 可見黃白色分葉狀結節(jié)
- 晚期表現(xiàn)
- 潰瘍形成,呈菜花樣
- 易出血
- 可侵犯眶內組織,引起眼球突出
- 出現(xiàn)局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如肝、肺)
三、診斷方法
- 臨床檢查
眼科??茩z查,觀察腫物形態(tài)、質地、邊界、活動度
- 影像學檢查
- B超、CT、MRI:評估腫瘤范圍及是否侵犯眶內組織
- PET-CT(如條件允許):判斷是否存在全身轉移
- 病理檢查
- 組織活檢:確診的金標準
- 術后切除組織常規(guī)送檢以明確性質
四、治療方案
- 手術治療
- 局部切除術:適用于病變局限者
- 廣泛切除術:腫瘤邊界擴大切除
- 眼瞼重建術:切除后修復眼瞼功能
- 眶內容物剜除術:廣泛侵犯者選擇
- 放射治療
- 用于術后輔助治療
- 控制局部復發(fā)
- 對部分患者敏感性較低
- 化學治療
- 常用藥物:順鉑、卡鉑、紫杉醇
- 用于晚期或轉移性病例
- 定期復查
- 包括眼部檢查、影像學檢查
- 監(jiān)測復發(fā)與轉移
五、預后與隨訪
- 預后因素
- 腫瘤分化程度
- 是否早期發(fā)現(xiàn)
- 是否徹底切除
- 是否發(fā)生轉移
- 隨訪建議
- 術后每3-6個月復查一次
- 包括眼瞼形態(tài)、影像學檢查
- 有轉移風險者應延長隨訪時間
| 項目 | 瞼板腺癌 | 瞼板腺囊腫 | 基底細胞癌 |
|---|---|---|---|
| 性質 | 惡性腫瘤 | 良性囊腫 | 惡性腫瘤 |
| 發(fā)病年齡 | 多見于50歲以上 | 各年齡段 | 多見于中老年人 |
| 腫塊質地 | 堅硬 | 較軟 | 中等硬度 |
| 與皮膚粘連 | 無 | 無 | 常有粘連 |
| 疼痛感 | 無或輕微 | 無 | 常無 |
| 生長速度 | 中等至較快 | 緩慢 | 緩慢至中等 |
| 是否轉移 | 可轉移至淋巴結或內臟 | 無 | 極少轉移 |
| 是否復發(fā) | 易復發(fā) | 可復發(fā) | 易復發(fā) |
| 確診方式 | 病理檢查 | 臨床判斷 | 病理檢查 |
瞼板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眼瞼腫瘤,具有隱匿性強、易誤診、易轉移等特點。早期癥狀與瞼板腺囊腫相似,易被忽視,確診常依賴病理檢查。治療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療、化療,預后與早期發(fā)現(xiàn)、徹底治療密切相關?;颊咝g后需定期復查,以監(jiān)測復發(fā)與轉移情況。公眾應提高警惕,尤其是中老年人出現(xiàn)眼瞼腫塊反復不愈或快速增大時,應及時就醫(yī)進行專業(yè)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