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保持良好衛(wèi)生習慣、避免接觸傳染源、及時治療感染病灶
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腦膜急性炎癥,病情兇險,若不及時干預可迅速進展至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幸存者也可能遺留聽力損傷、認知障礙或癲癇等嚴重后遺癥。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或直接接觸傳播,常見致病菌包括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預防的關鍵在于切斷傳播途徑、提升個體免疫力并積極控制潛在感染源。
一、 認識急性化膿性腦膜炎
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發(fā)病急驟,臨床表現為突發(fā)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頸項強直及意識障礙。腦脊液檢查顯示壓力增高、白細胞顯著增多且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此病多見于嬰幼兒、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屬于臨床急重癥,早期識別與及時治療至關重要。
- 主要致病菌及其特點
不同年齡段的常見致病菌存在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針對性預防。
| 年齡組 | 主要致病菌 | 傳播途徑 | 易感因素 |
|---|---|---|---|
| 新生兒 | B群鏈球菌、大腸埃希菌 | 圍產期母嬰傳播 | 早產、胎膜早破 |
| 嬰幼兒 | 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 | 飛沫傳播 | 未接種疫苗、托幼機構聚集 |
| 青少年及成人 | 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 | 密切接觸、飛沫傳播 | 擠迫居住、上呼吸道感染 |
- 傳播方式
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途徑,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被他人吸入后可導致感染。密切接觸(如共用餐具、親吻)也可傳播病原體。在人群密集、通風不良的環(huán)境中,傳播風險顯著升高。
- 高危人群
嬰幼兒、老年人、免疫功能受損者(如HIV感染者、接受化療者)、脾切除術后患者以及有顱底骨折或腦脊液漏病史者均屬于高危人群,應加強防護。
二、 預防策略與具體措施
有效的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發(fā)病風險,涵蓋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及環(huán)境管理等多個方面。
-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目前已有針對主要致病菌的疫苗,應根據年齡和健康狀況按時接種。
- 腦膜炎球菌疫苗:用于預防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腦膜炎,包括A、C、W、Y群和B群疫苗,推薦兒童、青少年及高危人群接種。
- 肺炎球菌疫苗:包括13價和23價疫苗,可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建議嬰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接種。
- 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疫苗:已納入國家免疫規(guī)劃,常規(guī)接種可顯著降低嬰幼兒發(fā)病率。
- 個人衛(wèi)生與行為干預
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能有效阻斷病原體傳播。
- 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便后、外出歸來及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
- 在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或疫情流行期間,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必要時佩戴口罩。
-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餐具、水杯等個人物品。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防止飛沫擴散。
- 環(huán)境與群體防控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
- 托幼機構、學校等集體單位應加強晨午檢,發(fā)現疑似病例及時隔離并報告。
- 對密切接觸者,在醫(yī)生指導下可考慮預防性用藥,如使用利福平、頭孢曲松等抗生素。
三、 早期識別與及時就醫(yī)
盡管預防是關鍵,但一旦出現疑似癥狀,應立即就醫(yī)。突發(fā)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頸部僵硬、畏光、意識模糊或抽搐均為危險信號。早期診斷和靜脈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可極大改善預后。
預防急性化膿性腦膜炎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通過科學接種疫苗、踐行健康行為和提高疾病警覺性,我們能夠有效遏制這一嚴重疾病的傳播,保護個體與公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