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約17億人次的腹瀉病例,其中急性腹瀉占70%以上,慢性腹瀉影響全球5-10%的人口。
腹痛腹瀉是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癥狀組合,涉及多種病理生理機制,從輕微的飲食不當?shù)絿乐氐钠髻|性疾病均可引起。這一癥狀群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病因復雜,需要結合癥狀特點、伴隨表現(xiàn)和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一、腹痛腹瀉的基本特征
腹痛特點
- 疼痛性質:可為隱痛、絞痛、脹痛或燒灼痛,不同病因表現(xiàn)各異。如腸易激綜合征多為隱痛或脹痛,而急性胃腸炎常呈絞痛。
- 疼痛部位:上腹痛多見于胃炎、胰腺炎;臍周痛常見于小腸病變;下腹痛則可能與結腸炎、盆腔炎相關。
- 疼痛規(guī)律:餐后痛提示消化性潰瘍;晨起腹瀉伴腹痛見于腸易激綜合征;夜間痛醒需警惕器質性疾病。
腹瀉表現(xiàn)
- 糞便性狀:水樣便多見于病毒感染或分泌性腹瀉;黏液膿血便提示炎癥性腸病或細菌感染;脂肪瀉見于胰腺功能不全。
- 排便頻率:每日排便超過3次或糞便總量>200g/日可定義為腹瀉,嚴重者可達10余次/日。
- 病程長短:急性腹瀉多在4周內自愈;慢性腹瀉持續(xù)超過4周,需警惕慢性炎癥、腫瘤或吸收不良。
伴隨癥狀
- 全身癥狀:發(fā)熱、乏力、體重下降等提示感染或全身性疾病。
- 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腹脹、里急后重等伴隨表現(xiàn)有助于定位病變。
- 腸外表現(xiàn):關節(jié)痛、皮疹、口腔潰瘍等可能與炎癥性腸病、乳糜瀉等系統(tǒng)性疾病相關。
二、常見病因及臨床鑒別
感染性因素
- 病毒感染: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引起的水樣瀉,常伴嘔吐和發(fā)熱。
- 細菌感染: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導致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明顯。
- 寄生蟲感染:阿米巴痢疾呈果醬樣便,賈第鞭毛蟲引起脂肪瀉。
表:感染性腹瀉的鑒別要點
病原體類型 典型糞便特征 潛伏期 常見伴隨癥狀 病毒 水樣便 1-3天 嘔吐、發(fā)熱 細菌 黏液膿血便 6-72小時 里急后重、高熱 寄生蟲 脂肪瀉/果醬樣便 1-3周 體重下降、貧血 非感染性因素
- 飲食相關:乳糖不耐受、食物過敏或中毒,常在攝入特定食物后發(fā)病。
- 藥物因素: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瀉藥濫用、化療藥物等。
- 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腹痛與排便相關,無器質性病變。
- 器質性疾病:炎癥性腸病、結直腸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特殊人群特點
- 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常見,易脫水,需警惕先天性巨結腸等。
- 老年人:缺血性腸病、腫瘤、藥物不良反應風險增加。
- 旅行者:旅行者腹瀉多由大腸桿菌引起,與衛(wèi)生條件相關。
三、診斷與評估要點
病史采集
- 起病情況:急性起病多考慮感染;慢性病程需排查炎癥、腫瘤。
- 誘因分析:不潔飲食、藥物使用、精神壓力等。
- 流行病學史:近期旅行、接觸史、當?shù)匾咔榈取?/li>
體格檢查
- 腹部檢查:壓痛部位、反跳痛、腸鳴音活躍或減弱。
- 全身評估:脫水征(皮膚彈性、眼窩凹陷)、營養(yǎng)狀況、淋巴結腫大等。
輔助檢查
- 糞便檢查:常規(guī)、隱血、培養(yǎng)、寄生蟲卵等。
- 血液檢查:血常規(guī)、電解質、肝腎功能、炎癥指標等。
- 影像學檢查:腹部超聲、CT、內鏡檢查等。
表:腹瀉患者常用檢查項目及意義
檢查類別 具體項目 主要臨床意義 糞便檢查 常規(guī)+隱血 初步判斷炎癥、出血 培養(yǎng)+藥敏 確定病原體及敏感藥物 血液檢查 血常規(guī)+CRP 評估感染程度和炎癥反應 電解質+腎功能 評估脫水及并發(fā)癥 內鏡檢查 結腸鏡 直視下觀察黏膜病變,可活檢
腹痛腹瀉作為臨床常見的癥狀組合,其表現(xiàn)多樣、病因復雜,從輕微的功能性紊亂到危及生命的重癥感染均可出現(xiàn)。準確識別疼痛特點、糞便性狀和伴隨癥狀是初步判斷病因的關鍵,結合流行病學史、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可建立正確的診斷思路。對于急性腹瀉,重點在于預防和糾正脫水;慢性腹瀉則需警惕器質性疾病,及時進行內鏡檢查等深入評估。公眾應重視飲食衛(wèi)生,合理用藥,出現(xiàn)持續(xù)不緩解或警示癥狀時及時就醫(yī),以獲得恰當?shù)脑\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