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因包括感染、外傷、腫瘤或結構性異常,需結合癥狀持續(xù)時間、伴隨體征及醫(yī)學檢查綜合判斷。
一、感染性疾病
急性鼻竇炎
- 病原體:細菌(如肺炎鏈球菌)、病毒或真菌感染鼻竇黏膜,引發(fā)膿性分泌物。
- 特征:單側或雙側鼻塞,膿涕帶臭味,可能伴面部脹痛、頭痛。
- 風險因素:過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導致引流不暢。
鼻腔異物
- 常見人群:兒童(玩具零件、食物殘渣)或成人(棉簽殘留)。
- 表現(xiàn):單側鼻塞、惡臭膿涕,長期滯留可致黏膜糜爛出血。
真菌性鼻竇炎
- 類型:侵襲性或慢性炎癥型,真菌球壓迫黏膜引發(fā)壞死出血。
- 高危人群:糖尿病、免疫缺陷患者。
二、外傷或醫(yī)源性損傷
鼻部外傷
- 機制:撞擊致鼻黏膜撕裂,形成血凝塊堵塞,繼發(fā)感染轉為膿性。
- 并發(fā)癥:鼻中隔穿孔、鞍鼻畸形。
鼻腔手術后遺癥
- 術后反應:黏膜創(chuàng)傷修復期滲血,感染風險增加。
- 護理要點:術后需定期清理分泌物,避免擤鼻過猛。
三、結構性或血管性病變
鼻息肉或腫瘤
良惡性對比:
類型 分泌物性質 伴隨癥狀 確診方法 鼻息肉 清亮或黏液性 進行性鼻塞、嗅覺減退 鼻內鏡+CT 惡性腫瘤 血性、帶臭味 面部麻木、復視 活檢病理+影像學 血管異常
-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HHT):鼻黏膜血管脆弱,反復無痛性出血。
- 高血壓或抗凝治療:血壓驟升或藥物影響凝血功能,導致黏膜滲血。
四、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統(tǒng)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凝血機制障礙,輕微刺激即引發(fā)鼻腔出血。
自身免疫病
韋格納肉芽腫:壞死性肉芽腫侵犯鼻竇,伴膿血涕、關節(jié)痛、腎損害。
膿性或血性分泌物的出現(xiàn)需警惕局部感染、外傷、腫瘤或全身性疾病,及時耳鼻喉科就診明確病因。持續(xù)超過1周、伴隨發(fā)熱、視力改變或體重下降者,建議完善鼻竇CT、活檢等檢查,避免延誤治療。